- 补贴
bǔ tiē
1.贴补(多指财政上的) 2.泛指政府付与服务设施的全部款项,包括对实际服务设施的补偿及纯津贴
- 体贴
tǐ tiē
对别人的心理或境况进行了解并予以关心和照料
- 体贴入微
tǐ tiē rù wēi
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 贴出
tiē chū
1.科举考试时,凡有夹带、冒名顶替及试卷违式者被摈斥场外,不准考试。清 袁枚 《随园随笔·贴出》:“ 元 《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不考,即今之贴出也。”《六部成语注解·礼部》:“凡犯以上弊端者,例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摈斥不准入试,谓之被贴出。”《清史稿·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2.商业用语。因买卖而产生的差额,须找出的款项,称为贴出。
- 津贴
jīn tiē
1.供给制人员领取的生活零用钱 2.工资以外的补助费
- 贴书
tiē shū
1.书贴;书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讥不肖子》:“有士赴考,其父充役,为贴书勉其子,登第则可免。” 2.旧时的书吏助手。《金史·曹望之传》:“ 望之 还言,乞汰诸路胥吏,可减其半。詔胥吏如故。於是始禁用贴书云。”《元典章·吏部六·司吏》:“贴书之役,本为后生学习吏业,以图进用。此等久占衙门,年老无耻之贴书,非有求进之心,乃不过贪图苟且而已。”
- 贴军户
tiē jūn hù
元 明 兵制。
- 妥贴
tuǒ tiē
1.十分合适,恰当 2.令人满意地
- 入入贴贴
rù rù tiē tiē
方言。犹言扎扎实实。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五:“﹝ 刘德祥 ﹞这些年便一直跟党,村里偶尔分配他一点工作,也会和扎针那样完成得入入贴贴,现在农业社就选他当了个监察委员。”
- 伏首贴耳
fú shǒu tiē ěr
畏缩恐惧的样子。
- 黏贴
nián tiē
1.黏附张贴。 2.比喻记住。
- 切贴
qiē tiē
贴切。
- 贴妥
tiē tuǒ
1.稳当;合适。 2.谓称身,合体。 3.平静;安稳。
- 卖儿贴妇
mài ér tiē fù
指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
- 贴伏
tiē fú
1.紧贴着;黏附着。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梁彦》:“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黏据不可下。顷入衿底,爬抓腰胁。大惧,急解衣掷地。捫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平时我们在海鲜市场上看到鲽鱼(比目鱼),我原猜想这种扁扁的像一只鞋底的鱼一定是贴伏在海底,行动极不灵活的。” 王西彦 《鱼鬼》:“塘水一寸一寸地低落了,塘塍边描绘出明显的年轮一般的纹圈,水草层次分明地贴伏在污泥里。” 2.服帖;顺从。 徐志摩 《<醒世姻缘传>序》:“在它的跟前,一切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社会的习惯和迷信,都得贴伏的让路。”
- 贴地
tiē dì
谓贴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