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出
tiē chū
1.科举考试时,凡有夹带、冒名顶替及试卷违式者被摈斥场外,不准考试。清 袁枚 《随园随笔·贴出》:“ 元 《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不考,即今之贴出也。”《六部成语注解·礼部》:“凡犯以上弊端者,例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摈斥不准入试,谓之被贴出。”《清史稿·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2.商业用语。因买卖而产生的差额,须找出的款项,称为贴出。
- 贴书
tiē shū
1.书贴;书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讥不肖子》:“有士赴考,其父充役,为贴书勉其子,登第则可免。” 2.旧时的书吏助手。《金史·曹望之传》:“ 望之 还言,乞汰诸路胥吏,可减其半。詔胥吏如故。於是始禁用贴书云。”《元典章·吏部六·司吏》:“贴书之役,本为后生学习吏业,以图进用。此等久占衙门,年老无耻之贴书,非有求进之心,乃不过贪图苟且而已。”
- 贴军户
tiē jūn hù
元 明 兵制。
- 贴妥
tiē tuǒ
1.稳当;合适。 2.谓称身,合体。 3.平静;安稳。
- 贴伏
tiē fú
1.紧贴着;黏附着。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梁彦》:“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黏据不可下。顷入衿底,爬抓腰胁。大惧,急解衣掷地。捫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平时我们在海鲜市场上看到鲽鱼(比目鱼),我原猜想这种扁扁的像一只鞋底的鱼一定是贴伏在海底,行动极不灵活的。” 王西彦 《鱼鬼》:“塘水一寸一寸地低落了,塘塍边描绘出明显的年轮一般的纹圈,水草层次分明地贴伏在污泥里。” 2.服帖;顺从。 徐志摩 《<醒世姻缘传>序》:“在它的跟前,一切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社会的习惯和迷信,都得贴伏的让路。”
- 贴力
tiē lì
尽力;出力。
- 贴地
tiē dì
谓贴近地面。
- 贴绒
tiē róng
工艺美术的一种。 以绒布为原料,经剪裁后黏贴在白纸上,制成图画。
- 贴凈
tiē jìng
戏剧脚色名。 副净。
- 贴士
tiē shì
指“供参考的资料”或者“提醒、提示别人的信息”。
- 贴体
tiē tǐ
1.紧贴肤体。 南唐 冯延巳 《抛球乐》词:“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宋 欧阳修 《少年游》词:“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却説 陈大郎 有了这珍珠衫儿,每日贴体穿着,便夜间脱下,也放在被窝中睡,寸步不离。” 2.犹贴心。《禅真逸史》第七回:“这些念佛的女众……你我互相告诉,有説媳妇不孝的,有讲儿子不肖的;这个恨夫主不贴体,那个怨家道甚艰难。”《禅真后史》第十一回:“ 郁氏 道:‘……我死后,相公孤幃寂寞,独枕凄凉,纵有使女们承值,终非贴体。’” 3.方言。合身。《说岳全传》第三五回:“那 施全 在旁,看他穿上一副就身贴体的黄金甲,横勒丝蛮带,翻身跳上了浑红马。”
- 贴夫
tiē fū
旧时的一种陋俗。指女子在家人的纵容下私通男子以图钱财。
- 贴心
tiē xīn
亲密无间;最知己
- 贴亲
tiē qīn
亲近。
- 贴射
tiē shè
宋 代所实行的一种有关茶叶买卖的税收制度。 商人直接向园户买茶,茶官居中估价,以估定价与园户的实际售出价之间的差额入官。茶亦须先经官验定,园户不得私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二》:“ 淳化 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於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宋史·食货志下五》:“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併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 舒州 、 罗源 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復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輦茶入官,随商人所指予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
- 贴利
tiē lì
犹贴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