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胙
jìn zuò
进献祭祀用的牲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楚 郤宛 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 杜预 注:“进胙,国中祭祀也。”《新唐书·百官志一》:“诸司供奉口味,躬鐍其舆乃遣,进胙亦如之。”
- 福胙
fú zuò
祭祀所用的肉类。
- 致胙
zhì zuò
1.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 《国语·齐语》:“ 葵丘 之会,天子使 宰孔 致胙於 桓公 ,曰:‘余一人之命,有事於 文 武 ,使 孔 致胙。’” 韦昭 注:“胙,祭肉也。”《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 秦 人富强,天子致胙於 孝公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奉 汉帝 为 山阳公 ……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於太庙,致胙。” 2.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国语·鲁语上》“尝、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 韦昭 注引 贾 唐 二君曰:“臣祭,致肉於君,谓之致胙。”《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 唐 贾公彦 疏:“今彼虽据诸侯礼,王之臣致胙亦然。故云‘归胙於王’也。”参见“ 致福 ”。
- 余胙
yú zuò
祭祀所馀之肉。
- 祭胙
jì zuò
祭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膰焉” 晋 杜预 注:“膰,祭肉。尊之,故赐以祭胙。”
- 践胙
jiàn zuò
见“ 践阼 ”。
- 复胙
fù zuò
谓正祭后的第二天再祭。
- 分胙
fēn zuò
祭祀完毕分享祭神之肉。
- 主胙
zhǔ zuò
帝业。
- 丰胙
fēng zuò
见“ 丰祚 ”。
- 禄胙
lù zuò
见“ 禄祚 ”。
- 散胙
sàn zuò
旧时祭祀以后,分发祭肉,叫做“散胙”。
- 赐胙
cì zuò
谓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语本《左传·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赐 齐侯 胙曰:‘天子有事于 文 武 ,使 孔 赐伯舅胙。’” 汉 班固 《两都赋》:“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新唐书·礼乐志二》:“上下诸祝各进,跪彻豆,还尊所。奉礼郎曰:‘赐胙。’”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祀高禖书事》:“君门赐胙予何有?不似矜夸凤沼傍。”
- 竺胙
zhú zuò
厚赐。 竺,通“ 篤 ”。
- 烙胙
lào zuò
河北承德等地词语,指在春节前一段时间,准备各种过年的食品,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七、八烙胙。
- 腌胙
yān zuò
盐腌的胙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丑]一年到头不吃素,[副浄]醃胙。[丑]啐,你接得不好,倒露出脚色来。” 王季思 等注:“胙,祭祀时所供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