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奴鼓
huā nú gǔ
唐玄宗 时 汝南王 李琎 (小名 花奴 )善击羯鼓, 玄宗 尝谓侍臣曰:“速召 花奴 将羯鼓来,为我解秽。”后因称羯鼓为“花奴鼓”。
- 鼓角齐鸣
gǔ jiǎo qí míng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 鼓角相闻
gǔ jiǎo xiāng wén
鼓:战鼓;角:号角。 战鼓声、号角声不断传出。形容军队驻地警戒,备战不懈,纪律森严。
- 鼓角
gǔ jiǎo
战鼓和号角的总称。古代军队中为了发号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
- 鼓奏
gǔ zòu
犹弹奏。
- 撦鼓夺旗
chě gǔ duó qí
形容作战勇敢。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撦鼓奪旗。”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親傳將令逞威風,撦鼓奪旗有誰同。”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撦鼓奪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飛。”
- 鼓鱼
gǔ yú
鼓和木鱼。 僧尼敲打的响器。
- 鼓畅
gǔ chàng
鼓动并使畅达。
- 画鼓
huà gǔ
亦作“ 画皷 ”。有彩绘的鼓。
- 太平鼓
tài píng gǔ
1.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2.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 唐 张祜 《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 唐 时已有此类舞蹈。 宋 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 政和 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 明 清 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 河北 、 东北 、 内蒙 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 收田鼓
shōu tián gǔ
收获时节用的鼓。古时风俗,于收获时击鼓,以示庆祝。 宋 梅尧臣 《村豪》诗:“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 耘田鼓
yún tián gǔ
见“ 耘鼓 ”。
- 田鼓
tián gǔ
农人使用的鼓。 多用于社祭和催耕。
- 鸣天鼓
míng tiān gǔ
道教养身所用的一种扣齿法。
- 天鼓
tiān gǔ
1.天神所击之鼓。传说云天鼓震则有雷声。《史记·天官书》:“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云仙杂记》卷九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唐 李白 《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天鼓鸣》:“ 嘉靖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未申时,天鼓震西北,俗云乾雷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雷声隆隆,好象谁在猛击天鼓助威风!” 2.道家的一种法术。中央牙齿上下相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夫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也。左相叩为天鐘,卒遇凶恶不祥叩之。右相叩为天磬,若经山泽邪僻威神大祝叩之。中央上下相叩,名天鼓。”《云笈七籤》卷三一:“叩齿之法……中央上下相对相叩,名曰鸣天鼓。”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
- 奉天大鼓
fèng tiān dà gǔ
起源于沈阳(奉天)的一种东北鼓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