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柂
gǔ yí
见“ 鼓柁 ”。
- 朔鼓
shuò gǔ
古代一种小鼓。
- 摇脣鼓舌
yáo chún gǔ shé
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魏书·萧衍传》:“曲体胁肩,摇脣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餘论。”亦作“ 摇唇鼓舌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缚,以钳钳其舌。吏曰:‘生前好摇唇鼓舌者。’”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 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亦省作“ 摇脣 ”、“ 摇鼓 ”、“ 摇唇 ”。《北史·尉瑾传》:“好学 吴 人摇脣振足,为人所哂。”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凡封章建议,务更张、喜激昂辈摇鼓捭闔,公悉屏之。” 章炳麟 《文学总略》:“ 战国 从横之士,抵掌摇唇,亦多积句,是则耦丽之体,适可称职。”
- 掺鼓
chān gǔ
古代乐奏中的一种击鼓。特指《渔阳掺挝》。
- 重张旗鼓
chóng zhāng qí gǔ
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
- 鱼鼓
yú gǔ
1.亦作“鱼皷”。鱼形木鼓。寺院中击之以报时。 2.一种竹制打击乐器。详“鱼鼓简子”。
- 大锣大鼓
dà luó dà gǔ
比喻大肆宣扬。
- 撅皇城,挝怨鼓
jué huáng chéng,zhuā yuàn gǔ
到皇城去击鼓鸣冤。 犹言告御状。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三折:“我拼的撅皇城,挝怨鼓,插状子,怕甚么金瓜武士!”亦作“ 撅皇城,打怨鼓 ”。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告都堂,诉省部;撅皇城,打怨鼓。”
- 摇唇鼓喙
yáo chún gǔ huì
犹言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tīng huà tīng shēng,luó gǔ tīng yīn
- 鼓衰力尽
gǔ shuāi lì jìn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 兽鼓
shòu gǔ
兽皮蒙制的鼓。
- 鐻枝兰鼓
jù zhī lán gǔ
古代钟鼓及其台架。借为饰有钟鼓台架花纹的美锦名。
- 八十岁学吹鼓手
bā shí suì xué chuī gǔ shǒu
(歇后语)来不及了。形容年纪一大把才赶学新玩意儿。《负曝闲谈·第十七回》:“真正笑话!这不成了‘八十岁学吹鼓手’了么?”
- 使旗鼓
shǐ qí gǔ
谓做出比试枪棒的架式。
- 石鼓书院
shí gǔ shū yuàn
原址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间李宽在山顶建屋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在此创建书院,景年间仁宗赐名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末书院毁于战火,元明时兴时废。清代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辟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