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鼇洲
áo zhōu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 黄滔 《秋色赋》:“上澄鹊汉以清浅,东莹 鼇洲 而渺瀰。” 唐 皎然 《杂兴》诗之二:“鹤驾何冥冥, 鼇洲 去浩浩。”
- 鼇海
áo hǎi
大海。 传说中鳌为海中神龟,因称。 唐 黄滔 《水殿赋》:“还如玉关,控鼇海以峥嶸;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
- 鼇戴
áo dài
比喻负荷重任
- 鼇抃
áo biàn
《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后以“鼇抃”形容欢欣鼓舞。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虽代积峥嶸,而声稜悠久,沧溟鼇抃,日观可危。” 宋 柳永 《倾杯乐》词:“盈万井,山呼鼇抃。” 宋 陆游 《瑞庆节贺表》:“虹流电绕,适当圣作之辰;鼇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
- 鼇头独占
áo tóu dú zhàn
亦作“鰲头独占”。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新华文摘》1987年第5期:“我国目前蚕茧总产量已超过了 日本 ,国际蚕丝绸市场上,我们已鳌头独占了。”参见“ 独占鰲头 ”。
- 鼇足
áo zú
1.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高诱 注:“鼇,大龟。天废顿以鼇足柱之。”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断鼇足而续毁,鍊玉石而补缺。”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流而洋溢。” 2.器物上做成龟足形状的底脚。《新唐书·天文志一》:“﹝浑仪﹞表里三重,下据準基,状如十字,末树鼇足,以张四表。”
- 鼇署
áo shǔ
指翰林学士院。宋 宋祁 《寒食假中作》诗:“鼇署侍臣贪出沐,珉糜珠馅愧颁宣。” 宋 陆游 《真珠帘》词:“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鸞臺鼇署。”
- 鼇背
áo bèi
借指大海
- 鼇钓
áo diào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 鼇禁
áo jìn
亦作“鰲禁”。 翰林院的别称。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词》之四:“鼇禁叨承詔,金华侍执经。”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行看取,朝紫宸,凤池鼇禁听纶。” 明 李东阳 《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公退久违鰲禁直,友声先和鸟鸣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职居鰲禁,名重鸞坡。”
- 鼇阙
áo quē
皇帝的宫殿。 唐 黄滔 《明皇回马驾经马嵬赋》:“杳鼇闕而难寻艷质,经 马嵬 而空念香魂。”
- 鼇柱
áo zhù
传说中指天柱。宋 吴莱 《观孙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图》诗:“大圜杳何极,鼇柱屹不顷。” 王闿运 《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龙渊始化,鼇柱忽移。”参见“ 鼇足 ”。
- 鼇山
áo shān
1.亦作“鰲山”。 2.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 宋 杨万里 《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买灯莫费 东坡 纸,今岁鼇山不入宫。”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元夕》:“元夕二鼓,上乘小輦,幸 宣德门 观鼇山。擎輦者皆倒行,以便观赏。山灯凡数千百种。”《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不如去一处看,那里也抓缚着一座鰲山。” 明 徐复祚 《红梨记·豪讌》:“想梅花已漏 江 南信。看鰲山切云。” 3.山名。在 湖南省 常德市 北。《大明一统志·常德府》:“ 鼇山 在府城北七十里,本名 兽齿山 。相传昔有僧 宣鉴 、 义存 、 文邃 三人同游此悟道,故其徒称‘ 鼇山 悟道’。”
- 鼇峯
áo fēng
1.指翰林院。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一:“ 宋景文公 守 益州 ……为承旨,又作诗曰:‘粉署重来忆旧游,蟠桃开尽海山秋。寧知不是神仙骨,上到鼇峯更上头。’” 元 黄溍 《上都分院》诗:“暮投玉堂署,鼇峯屹中央。”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步趋丹陛,入鹤籞而知严;手校紫泥,临鼇峯而滋惕。” 2.指江海中的岛屿。因如巨鳌背负山峰,故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山语·灵洲山》:“ 西 北 二江之来,至 广州 ,先以 灵洲 为砥柱,次以 海珠 ,次以 海印 ,次以 禺珠 ,皆在水中央,所谓鰲峯也。”
- 鼇鼻
áo bí
比喻上矗的峰峦。唐 司空图 《题山赋》:“齴鼇鼻而嘘空兮,涌佛螺而旁络。”
- 鼇鱼
áo yú
亦作“鰲鱼”。 鳌的俗称。《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鰲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回。”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旱船》:“无边陆海吾何惧,稳坐鼇鱼背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