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目
tí mù
1.标题;篇目。汉 王充 《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麤粗之説,以照篇中微妙之文。”《隋书·经籍志一》:“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宋 苏轼 《与潮守王朝请涤书》之二:“请依碑样,止模刻手书。碑首既有大书十字,碑中不用再写题目。” 2.品评。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许邵 ﹞少读书,雅好三史,善与人论臧否之误,所题目,皆如其言,世称‘ 郭 许 之鉴’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山司徒 ( 山涛 )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宋 苏轼 《进何去非备论状》:“一经题目,决无虚士,书之史册,足为光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陆鲁望 过 张承吉 丹阳 故居,言:‘ 祐 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 3.题识;名称。《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詔近侍各名之,对者非一,莫允帝心。 贤 乃为‘圆极’,帝笑曰:‘正与朕意同。’即名之。”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永言堂构,题目闕如。” 4.试题;习题。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须中书考试, 陟 令善书者三十人,各令操纸执笔,向席环庭而坐,俱占题目,身自循席,依题口授。” 宋 欧阳修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羣臣皆欢然。” 冰心 《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今天, 王老师 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5.为问题。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这又是个难题目了,那有这许多盘缠到那里去。” 茅盾 《色盲》:“他觉得有些窘了。他很想抛开这个怪难以作答的题目。” 6.主题;命题。 宋 杨万里 《红锦带花》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红楼梦》第三七回:“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做,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 7.指话题。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谈话到十点钟,越谈越不精彩,因为题目不能集中,大家都感觉得精神上隔了一座墙,都不愿意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意见。” 沙汀 《还乡记》三:“‘我们沟里,今年又抓去多少呢?’他接着问,决心换换题目。” 8.借口;名义。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报通三世 释迦 言,莫将 梁武 为题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姦璫柄国,方阴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羣聚清谈,反予以钩党之题目,一网打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一定是先晓得了自己,才借着这题目粘了拢来!” 9.名堂;花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着,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紥火囤’。”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10.指迷信所说的命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世传《满江红》词云:‘……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採药访神仙,惟寡欲。’以为 朱文公 所作。余读而疑之,以为此特安分无求者之词耳,决非 文公 口中语。” 11.见“ 题目正名 ”。
- 題比
tí bǐ
八股文中的一股。通称“起股”。《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参见“ 八股 ”。
- 題主
tí zhǔ
旧丧礼,人死后,立一木牌,上写死者衔名。用墨笔先写作“×××之神王”,然后于出殡之前请有名望者用朱笔在“王”字上加点成为“主”字,谓之“题主”。亦称“ 点主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秘议》:“[生]好一座宝殿哩。怎生左边这牌位上写着‘杜小姐神王’,是那位女王?[净]是没有题主哩。”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五:“丧家十二禁……九请贵客题主。” 周振鹤 《苏州风俗·婚丧礼俗·凶礼》:“七、题主:出殡之前日……亡者神主,必请当道之显者题主。仪仗恭迎,别辟一室,灯彩摇红,孝子吉服迎叙。既而主题者升堂,南面而坐,红烛高烧;孝主捧主跪请;左右襄笔去亟递笔;鸣炮,奏乐。点毕,孝子跪谢。”
- 題本
tí běn
1.明 清 时的一种奏章。明 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私事则用奏本,不准用印。 清 初行题本与奏折制,科道及在京 满 汉 官员奏折均可直达宫门陈奏;军机处设立后,内外官员有紧急事务悉具奏折,即送军机处,而送通政司转达内阁的题本却成例行公事。 光绪 二十八年(公元1902),遂废题本,专用奏折,通政司亦一并裁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收本之处,在内则曰会极门,在外则为通政司。”《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恰巧那个当儿,正出了个内阁学士缺,祭酒的名次,题本里应得开列在前,他自己心里的红算计,下次御门这个缺八成儿可望。”参阅《明史·职官志二》。 2.谓上奏章。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四:“公书中云欲题本,可且缓之,更看消息如何。”《红楼梦》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经准了误杀,一过堂就要题本了,叫咱们预备赎罪的银子。”
- 題名
tí míng
1.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唐 张籍 《送远曲》:“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前蜀 马鉴 《续事始》:“ 慈恩寺 题名:开游而题其同年姓名於塔下,后为故事。” 明 刘基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题名所以识岁月之久近,行役之劳勤,而寓感思於其中焉。” 郭沫若 《游西安》:“ 大雁塔 下多题名碑记。古时候有所谓‘ 雁塔 题名’,凡新登科的人要在 大雁塔 下集体树立题名碑。” 2.指为留纪念所题记的姓名。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丘贺方回题名》:“ 虎邱 旧多 宋 人题名,歷久渐就湮没。” 3.借指科场登录。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但愿题名玉署,通籍金闺。” 4.指门额。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词:“败叶填溪水已氷,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 5.犹命题;命名。 章炳麟 《辨诗》:“后世既以题名为异,《九歌》独在《屈赋》,为之陪属,此又以大为小也。” 沉钧儒 《洪深<申屠氏>序言》:“ 欧阳予倩 君采其事实,演为新剧,既博观者赏赞;同时 洪深 君复编作电影剧本,仍题名《申屠氏》。” 6.题目名称。 章炳麟 《论式》:“《别录》署《礼记》亦有《通论》,不专以题名为质。”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拿着新杂志,看看封面,看看题名,全无心管它的内容。”
- 題地
tí dì
谓突起在地上。《梁书·武帝纪上》:“夫日月丽天,高明所以表德;山岳题地,柔博所以成功。”
- 題名鄉會
tí míng xiāng huì
宋 代进士及第,各集同乡于佛寺,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乡会。宋 赵昇 《朝野类要·题名》:“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作题名乡会,此起于 唐 之 慈恩寺塔 也。若官司州县厅事,各立题碑者,盖备遗亡尔。”
- 題名道姓
tí míng dào xìng
犹言指名道姓。谓对人不尊敬。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一折:“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金瓶梅词话》第九一回:“你进门几日,就题名道姓叫我,我是你手里使的人也怎的?”
- 題名録
tí míng lù
科举时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龄、籍贯的名册。有的也在录前载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 清 李渔 《比目鱼·假神》:“借本题名録查一查,就知道了。”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题名录》:“一榜进士出翰林衙门,例刻题名録,此葢本 唐 进士登科记之例也。”《儒林外史》第三回:“适才看见题名録,贵房师 高要县 汤公 ,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参阅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
- 題目正名
tí mù zhèng míng
戏曲用语。元 明 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概括全剧主要关目,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如 马致远 《汉宫秋》,其结尾对句是“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又 如王子 一《误入桃源》其结尾对句是“ 太白金星 降临凡世, 紫霄玉女 夙有尘缘,青衣童子报知仙境, 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 ”,这两处对句的末句“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 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 ”便是这两个杂剧各自的全称。而《汉宫秋》、《误入桃源》便是其简称。在刊刻剧本时或把它放在剧前,或放在剧后。或称“题目正名”,或省称为“题目”或“正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题目: 张秀才 应举往 长安 , 王贫女 古庙受飢寒;呆小二村□调风月,莽强人大闹 五鸡山 。”
- 題旨
tí zhǐ
诗文命题的主旨。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但凡老师宿儒,经旨必然十分透彻,后生家专工四书,经义必然不精。如今到不要取四经整齐,但是有些笔资的,不妨题旨影响,这定是少年之辈了。”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