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楚
biān chǔ
刑具。鞭子和刑杖。引申为鞭打。
- 鞭梢
biān shāo
1.鞭子的末端。亦指鞭子。 2.钢鞭(兵器)的前端。 3.建筑用的竹木尾梢。
- 鞭桶
biān tǒng
圆桶状的鞭套。
- 栀鞭
zhī biān
语出 唐 柳宗元 《鞭贾》。用栀黄染的劣质鞭。比喻伪饰欺世的言行。
- 鞭杻
biān niǔ
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 杨柳鞭
yáng liǔ biān
柳树枝做的马鞭。折柳作鞭为古代春游的一种习俗。
- 杨鞭
yáng biān
负责发改、经济、招商引资、科学技术、环保、贸易、企业、物价、统计、物资、质监、工管、安全、科协、工商联工作,并完成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它工作。
- 条鞭法
tiáo biān fǎ
1.即一条鞭法。明 中叶以后的赋役制度, 清 代因之。《续文献通考·职役二》:“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僉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併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2.即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法后所归并的各项赋役的总称。亦省称“ 条鞭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每年额派小麦、赤豆、白豆、大青、黄豆、库子三名,俱见条鞭下。”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本县各官柴、马、皂银,详条鞭下。”《清会典·户部》:“但刊列地丁应徵之数,俾民不惑,是为条鞭法,即 明 之一条鞭法也。”
- 条鞭
tiáo biān
见“ 条鞭法 ”。
- 鞭杠
biān gàng
鞭抽棒打的刑罚。
- 鞭杖
biān zhàng
亦作“鞕杖”。 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 鞭杀
biān shā
古代刑名。 用鞭打死。《晋书·王猛载记》:“ 猛 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魏书·任城王澄传》:“往年州於大市鞭杀五人,及检赃状,全无寸尺。”
- 鞭朴
biān pǔ
见“ 鞭扑 ”。
- 鞭春
biān chūn
[口]鞭打春牛以示迎春(旧时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也称打春
- 教鞭
jiào biān
教师在讲课时用来指点黑板、挂图等的细长棍儿
- 掌鞭的
zhǎng biān de
指赶车或使牛耕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