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諐阳
qiān yáng
阳气过盛。指酷热或亢旱。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烛龙斋祭》:“六月徂暑,四郊諐阳。”一本作“ 愆阳 ”。
- 云阳
yún yáng
1.《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 使 秦 , 秦 用 李斯 谋,留 非 , 非 死 云阳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云阳城 在 雍州 云阳县 西八十里 秦始皇 甘泉宫 在焉。” 汉 桓宽 《盐铁论·毁学》:“ 李斯 相 秦 ,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於囹圄,车制於 云阳 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我将杀人贼斩首在 云阳 内。” 明 许三阶 《节侠记·直谏》:“出言廝挺真无状,怎饶他伏法 云阳 。” 2.指 云梦泽 中 高唐之台 。一说为“阳云”之误。《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 楚王 乃登 云阳之臺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云梦 中 高唐之臺 宋玉 所赋者,言其高出云之阳。” 唐 李白 《代寄情楚辞体》:“ 云阳 一去,以远隔 巫山 緑水之沉沉。” 王琦 注:“诗意正暗用《高唐赋》中神女事,知 云阳 乃 阳云 之误为无疑也。” 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词:“ 云阳臺 下,更值清明风雨夜。知道愁辛。果是当时作赋人。” 3.古县名。指今 江苏省 丹阳市 。《文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 云阳 ,落日次 朱方 。” 李善 注引《越绝书》:“ 曲阿 为 云阳县 。” 唐 李白 《丁都护歌》:“ 云阳 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王琦 注:“《元和郡县志》: 江南道 润州 丹阳县 ,本旧 云阳县 。 秦 时……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 曲阿 。” 宋 陆游 《送子虡赴金坛丞》诗:“悠悠 阳羡路 ,渺渺 云阳 川。” 4.古县名。故地即 秦 云阳邑 。 汉 时改县,属 左冯翊 。《文选·潘岳<西征赋>》:“面 终南 而背 云阳 ,跨平原而连嶓冢。” 李善 注:“《汉书》 左冯翊 有 云阳县 。” 5.树精。 晋 葛洪 《抱朴子·登陟》:“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 6.秦 程邈 因罪而囚 云阳 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 始皇 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后因以“云阳”指称隶字。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爰洎中叶,捨烦从省;渐失 潁川 之言,竟逐云阳之字。”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云阳八体又瓜剖,至使 汉 童讹尉律。”参阅《晋书·卫恒传》。
- 阳乔
yáng qiáo
见“ 阳桥 ”。
- 颍阳
yǐng yáng
颍水 之北。 传说古高士 巢父 、 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 。
- 阳熯
yáng hàn
亦作“ 阳焊 ”。 大旱。
- 阳址
yáng zhǐ
1.同“阳阯”。 2.南郊。
- 二阳
èr yáng
1.指《易》卦中二个阳爻,表示依次生发的两个阶段的阳气。 2.中医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见《灵枢经·经脉》。
- 买田阳羡
mǎi tián yáng xiàn
指辞官归隐。
- 直阳之脉
zhí yáng zhī mài
解剖结构名
- 阳关三叠
yáng guān sān dié
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而得名。后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诵唱,逐谓之《阳关三叠》。
- 阳滨
yáng bīn
见“ 阳濒 ”。
- 阳秋可畏
yáng qiū kě wèi
《春秋》为古代寓褒贬、别善恶的编年体史书,这种有褒有贬秉笔直书的笔法,使有问题的人觉得可怕。
- 亡阳
wáng yáng
中医学名词。指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等造成阳气突然衰竭的虚脱现象。
- 阳中之阳
yáng zhōng zhī yáng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 ,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
- 阳九之会
yáng jiǔ zhī huì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 手三阳经
shǒu sān yáng jīng
人体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