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签
tóng qiān
1.见“铜籤”。 2.亦作“铜签”。古代报时示警时用的铜制更筹。 3.指戈矛之类。
- 铜筹
tóng chóu
古代报时示警用的铜制更签。
- 铜筋铁肋
tóng jīn tiě lèi
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同“铜筋铁骨”。
- 笼铜
lóng tóng
见“ 笼僮 ”。
- 笵铜
fàn tóng
以模子浇铸铜。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七》:“博物院笵铜为门。”
- 铜鱼符
tóng yú fú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诗:“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 铜虎符
tóng hǔ fú
汉 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司马贞 索隐:“《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古今注》云‘铜虎符银错书之’。 张晏 云‘铜,取其同心也’。” 唐 岑参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亦省作“ 铜符 ”、“ 铜虎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 恒州 事。”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送钮书城之任项城》词:“綬染红桃,符分铜虎,差足云豪耳。”
- 铜符
tóng fú
1.见“铜虎符”。 2.见“铜鱼符”。 3.铜制的封门板。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
- 铜竹
tóng zhú
犹铜符,铜印。古代地方长官所佩。
- 铜章
tóng zhāng
古代铜制的官印。
- 铜穴
tóng xué
采铜的坑穴。
- 铜马祠
tóng mǎ cí
即 汉光武帝 刘秀 庙。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漳水 ﹞又逕 铜马祠 车, 汉 光武庙 , 更始 三年秋, 光武 追 铜马 於 馆陶 ,大破之……故 关西 号 世祖 曰 铜马帝 也,祠取名焉。”
- 铜磨笴
tóng mó gǎn
石磨上用来转动磨盘的铜制磨杆。
- 碧铜
bì tóng
1.青铜。 2.指青铜镜。
- 铜雀砚
tóng què yàn
从 三国 魏 铜雀台 遗址掘取古瓦研制的砚台。后遂为砚台的美称。
- 铜砚
tóng yàn
见“ 铜雀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