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阙
tóng quē
比喻呈青铜色的双峰。
- 铜龙
tóng lóng
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 2.见“铜龙门”。
- 铜陌
tóng mò
铜驼陌 、 铜驼街 的简称。
- 铜镜
tóng jìng
古代铜制的照面用具。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常铸花纹。历代曾有各种形状和图案的铜镜。清代以后逐渐为玻璃镜所代替
- 铜马
tóng mǎ
1.铜铸的马。 《后汉书·董卓传》:“悉取 洛阳 及 长安 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明帝 永平 五年, 长安 迎取飞廉并铜马,置 上西门 外 平乐观 。”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译宾》:“合有金鹅之献,以代铜马之图。”《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后来阿爸被捆在铜马上活活烧死了,阿妈也被迫跳进了 金沙江 。”参见“ 铜马法 ”。 2.即铜马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清 宋聚业 《题南阳旅壁》诗:“时来一夕收铜马,事去经年运木牛。”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 、 吴广 、 项羽 、 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参见“ 铜马军 ”。
- 铜铺
tóng pù
1.见“铜铺”。 2.亦作“铜舖”。铜质铺首。
- 铜驼
tóng tuó
1.亦作“ 铜駞 ”。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晋 陆翙 《邺中记》:“二铜駞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三尺,脊如马鞍,在 中阳门 外,夹道相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汉元帝 竟陵 元年, 长陵 铜驼生毛,毛端开花。” 元 萨都剌 《梅仙山行》:“ 咸阳 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六句之一》诗:“铜驼堙没宫门草,金狄摩挲海上尘。” 2.即 铜驼街 。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东门向 金马 ,南陌接 铜驼 。” 金 元好问 《送张君美往南中》诗:“ 阳平 城边握君手,不似 铜駞 洛阳 陌。” 清 顾炎武 《洛阳》诗:“ 金谷 荒烟合, 铜駞 蔓草縈。”参见“ 铜驼街 ”。 3.借指京城,宫廷。 明 许潮 《龙山宴》:“ 洛阳 禾黍西风乱,铜驼王气朝云散。”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诗:“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 顽铜
wán tóng
生锈的铜。
- 铜禁
tóng jìn
禁止销毁铜钱以铸铜器,并收缴铜器。 金 元好问 《中州集·蔡太常珪》:“ 正隆 三年铜禁行,官得 三代 以来鼎钟彝器,无虑千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前后铜禁,行之不严,殆成虚文。”
- 铜雀
tóng què
1.铜制的鸟雀。《三辅黄图·建章宫》:“古歌云:‘ 长安 城西有双闕,上有双铜雀,一鸣五穀成,再鸣五穀熟。’” 南朝 梁简文帝 《和藉田诗》:“鳐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 2.指 铜雀台 。 南朝 陈 张正见 《铜雀台》诗:“凄凉 铜雀 晚,摇落墓田通。” 唐 杜牧 《赤壁》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蒋珊渔残稿》:“泪尽英雄公一笑, 魏 家 铜雀 晋 铜驼 。”参见“ 铜雀臺 ”。 3.亦作“ 铜爵 ”。传说中的 秦始皇 名马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 秦始皇 有七名马:追风、白兔、躡景、犇电、飞翮、铜爵、神鳧。”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秦始皇马》:“有七名马……六曰铜雀。”
- 铜镪
tóng qiǎng
铜钱。
- 铜雕
tóng diāo
铜雕(西关铜艺)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
- 铜黛
tóng dài
即铜绿。 古代作为画眉的颜料。
- 铜鼓
tóng gǔ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
- 铜模
tóng mú
见字模
- 铜锤
tóng chuí
由《二进宫》中徐延昭抱着铜锤得名,是偏重唱工的戏曲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