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趺处
fū chǔ
指过佛教徒的生活。
- 趺坐
fū zuò
1.盘腿端坐。 2.见“趺座”。
- 趺跏
fū jiā
双足交迭而坐。
- 足趺
zú fū
1.脚面,脚背。 2.指塑像的底座。
- 蟠螭趺
pán chī fū
浇铸或雕刻有盘龙形的器物底座。
- 光趺
guāng fū
指佛像底坐。
- 跏趺
jiā fū
1.“结跏趺坐”的略称。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 2.泛指静坐,端坐。
- 碑趺
bēi fū
碑座。
- 趺座
fū zuò
亦作“ 趺坐 ”。碑刻等的底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趺坐上铭云:‘ 晋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 荀勗 造。’” 明 宋濂 《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记》:“於是列为神版者五,高四尺,博一尺有八寸,下设趺座,用粉涂而元书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此石既非山中所产,又非寻常勒字之石,上有芝盖,下有趺坐,儼然成具,非未刻之石也。”
- 山趺
shān fū
山脚。
- 趺居
fū jū
踞坐;趺坐。
- 结跏趺坐
jié jiā fū zuò
亦作“ 结加趺坐 ”。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与吉祥坐两种: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诸禅宗多传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传即如来成正觉时坐法。
- 趺踝
fū huái
脚背和踝骨。 指趺坐。《法苑珠林》卷二十:“ 永明 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 文宣 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已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参见“ 趺坐 ”。
- 趺逝
fū shì
称佛教徒去世。 因其多趺坐蒲团而死,故称。 清 龚自珍 《蒙古像教志序》:“﹝喇嘛 章佳 胡图克图﹞乃取自 后汉 至 唐 各译主所译,悉以今藏语更校成,又以其国《首楞严》已亡,借此土本四译而归;又佐 庄亲王 办理《同文韵统》,於四十一年,趺逝京师。”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晚年病目,能以手捫经卷而辨其字,於四十一年趺逝京师。”
- 僧趺
sēng fū
僧人趺坐。趺坐,佛教修禅者双足交迭而坐。
- 趺铁脚
fū tiě jiǎo
据《景德传灯录》载, 长芦 应夫禅师 至一邸,有娼女为母所迫,入其房不去,师跏趺达旦,丛林谓之“趺铁脚”。后因指修行的心志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