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讽诵
fěng sòng
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 郑玄 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 孔子 纯取 周 诗,上采 殷 ,下取 鲁 ,凡三百五篇。遭 秦 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2.朗读;诵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田鹏鸞 ﹞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 讬讽
tuō fěng
亦作“ 託风 ”。 寄托讽喻。
- 见讽
jiàn fěng
见“ 见风 ”。
- 讽咏
fěng yǒng
1.见“讽咏”。 2.亦作“讽咏”。讽诵吟咏。
- 讽味
fěng wèi
讽诵玩味。
- 反讽
fǎn fěng
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 讽切
fěng qiē
讽喻切责。
- 讽兴
fěng xīng
借物起兴以讽喻。
- 倍讽
bèi fěng
背诵。 倍,通“ 背 ”。
- 微讽
wēi fěng
微言劝谏;暗中讽喻。《韩非子·内储说下》:“ 吕仓 , 魏王 之臣也,而善於 秦 荆 ,微讽 秦 荆 令之攻 魏 ,因请行和以自重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昔 齐威 酣乐,而 淳于 説甘酒;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元 顾瑛 《至正十一年冬秉烛相对如梦寐》诗:“谈玄味妙理,謔笑杂微讽。”
- 讽托
fěng tuō
- 轻讽
qīng fěng
挖苦
- 讽念
fěng niàn
背诵。
- 箴讽
zhēn fěng
箴刺讽谏。
- 托讽
tuō fěng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 讽令
fěng lìng
谓婉言劝使。《旧唐书·僕固怀恩传》:“ 遵庆 既至, 怀恩 抱其足号泣而诉, 遵庆 因宣圣恩优厚,讽令入朝, 怀恩 许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曾易之 ﹞知 信州 玉山县 ,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执政怜之,讽令至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