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讽翫
fěng wán
亦作“ 讽玩 ”。讽诵玩味。
- 讽勉
fěng miǎn
教诲劝勉。
- 传讽
chuán fěng
亦作“ 传风 ”。 传诵。
- 讽世
fěng shì
讽喻世人。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
- 讽示
fěng shì
用含蓄的话暗示。
- 讽席
fěng xí
讽诵之席。指学肆。
- 转讽
zhuǎn fěng
婉转劝告。
- 讽讽
fěng fěng
谓以讽喻为意。
- 讽怨
fěng yuàn
怨恨讽刺。
- 讽誉
fěng yù
讽谏称扬。
- 吟讽
yín fěng
1.作诗。 亦谓作诗讽刺。《宋书·袁粲传》:“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 唐 韩偓 《<香奁集>序》:“大道入关,緗帙都坠,迁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復以吟讽为意?” 宋 刘克庄 《和南塘食荔叹》:“在昔 唐 家充岁贡,吟讽何止 杜陵翁 。”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传》:“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丽有情致,可吟讽也。”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姬独举《雪中人》‘可人夫壻是 秦嘉 ,风也怜他,月也怜他’数句,吟讽不輟。” 3.借指诗歌。 明 李东阳 《集句后录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讽而未能者,略寻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况。”
- 讽厉
fěng lì
1.亦作“ 讽励 ”。 暗示、督促。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竇后 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 蔡伦 考之。 竇后 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 2.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 宋 欧阳修 《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詔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 天圣 迄今二十餘年。”《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举通政使 蔡瑄 、左通政 茹瑺 、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讽厉之。”
- 乐讽
lè fěng
唐 元稹 曾于 元和 中汇其诗作为十体,乐讽为其中之一。 其所作《叙诗寄乐天书》云:“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为乐讽。”
- 隐隐讽讽
yǐn yǐn fěng fěng
含糊不清,不明确。
- 明嘲暗讽
míng cháo àn fěng
无论当面或背面,都对某人表露出一种嘲讽的态度。
- 开讽
kāi fěng
启发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