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袴腰
kù yāo
亦作“裤腰”。裤子最上端系腰带的地方。
- 脱袴
tuō kù
布谷鸟的别称。 因鸣声而得名。 宋 苏轼 《五禽言》诗之二:“溪边布穀儿,劝我脱破袴,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王十朋 集注:“土人谓布穀为脱却破袴。” 宋 陆游 《闻鸟声有感》诗之一:“小市提壶酤浊酒,东陂脱袴插青秧。”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提壶脱袴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邓广铭 笺注:“提壶、脱袴:俱鸟名,以其鸣声而得名者也。”
- 缚袴
fù kù
谓扎紧套裤脚管,以便骑乘。亦泛指戎装。
- 袴管
kù guǎn
亦作“裤管”。 裤腿。
- 袴筒
kù tǒng
亦作“裤筒”。裤腿。 碧野 《大巴山人》:“只见有一个中年汉子,把裤筒卷到大腿,站在河里,抡动胳膊指挥卡车过河。”参见“ 袴腿 ”。
- 穷袴
qióng kù
见“ 穷绔 ”。
- 白袴
bái kù
未染过的白布
- 溺袴
nì kù
垫接尿滴的内裤。
- 歌袴
gē kù
《后汉书·廉范传》载: 廉范 字 叔度 ,为 蜀郡 太守时,“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 负板袴
fù bǎn kù
粗制的衣服。
- 弊袴
bì kù
破旧之裤。
- 廉袴
lián kù
据《后汉书·廉范传》载, 廉范 ,字 叔度 , 建初 中为 蜀郡 太守,废除禁止百姓点灯夜作的旧制。百姓称便,作《五袴歌》以颂其功德。后遂以“廉袴”作为民众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 袴腰带
kù yāo dài
亦作“裤腰带”。 腰间系裤的带子。
- 袴带
kù dài
亦作“裤带”。系裤的带子。 南唐 张泌 《妆楼记·丹脂》:“ 吴 孙和 悦 邓夫人 ,尝置膝上。 和 弄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洿袴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李壮 忽然翻转了脸,颼的一声,在裤带上拔出一枝六响手枪。”
- 袴岔
kù chà
亦作“裤岔”。裤衩。
- 袴子
kù zǐ
亦作“裤子”。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裤腰、裤裆和两条裤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