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袴褶
kù zhě
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名起於 汉 末,始为骑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 袴鞾
kù xuē
亦作“裤靴”。指军服。
- 袴纨
kù wán
犹纨袴。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多含鄙薄意。
- 袴襦
kù rú
1.《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2.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
- 袴靴
kù xuē
见“ 袴鞾 ”。
- 袴包脑
kù bāo nǎo
亦作“裤包脑”。方言。见不得世面的人。
- 袴兜
kù dōu
亦作“裤兜”。 裤子上的口袋。
- 袴腰
kù yāo
亦作“裤腰”。裤子最上端系腰带的地方。
- 袴口
kù kǒu
1.亦作“裤口”。裤管的边缘。 2.裤管。
- 袴筒
kù tǒng
亦作“裤筒”。裤腿。 碧野 《大巴山人》:“只见有一个中年汉子,把裤筒卷到大腿,站在河里,抡动胳膊指挥卡车过河。”参见“ 袴腿 ”。
- 袴岔
kù chà
亦作“裤岔”。裤衩。
- 袴衫
kù shān
指袴褶。
- 袴裆
kù dāng
亦作“裤襠”。 两条裤腿相连的地方。
- 袴管
kù guǎn
亦作“裤管”。 裤腿。
- 袴袜
kù wà
亦作“裤袜”。
- 袴襦歌
kù rú gē
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宋 杨万里 《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傅出守秀州》诗:“身达当难免,能称未要多。但无田里嘆,不必袴襦歌。” 宋 王禹偁 《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诗之一:“小郡既无衣袄使,丰年兼有袴襦歌。”参见“ 袴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