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虱
shā shī
1.亦作“沙蝨”。 2.石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石蚕》。
- 裈虱
kūn shī
三国 魏 阮籍 生活於 魏 晋 易代之际,不满现实,常著诗文以讥刺和抨击虚伪的礼教制度。其所作《大人先生传》云:“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蝨之处褌中乎!”见《晋书·阮籍传》。后遂以“褌虱”比喻虚伪、迂腐、守礼求荣的“正人君子”。
- 口中蚤虱
kǒu zhōng zǎo shī
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 壁虱
bì shī
1.蜱的俗称 2.〈方〉臭虫
- 牦虱
máo shī
喻极细微之物。 语本《列子·汤问》:“ 昌 ( 纪昌 )以氂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清 钱谦益 《眼镜篇》:“蝇头躉尾如儿拳,氂虱岂必非轮悬。”
- 蚤虱
zǎo shī
1.亦作“蚤蝨”。 跳蚤和虱子。亦泛指小害虫。 2.比喻卑微而令人厌恶者。
- 体虱
tǐ shī
虱子的一种,形态和头虱相同,体稍大,繁殖力强。寄生在人的衣物、被褥上,能传播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疾病。
- 口中虱
kǒu zhōng shī
捉虱时或置口中啮杀,故以喻难逃之敌。
- 鹏虱
péng shī
大鹏与虱子。 比喻大小悬殊之二物。
- 竹虱
zhú shī
一种寄生在竹上的小虫。
- 狗虱
gǒu shī
1.一种寄生狗体、吸食狗血的虱子,状如胡麻子。 2.胡麻的别名。
- 邯郸虱
hán dān shī
1.《韩非子.内储说上》:"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旧注:"以守上党之兵临东阳,则邯郸危如口中虱也。"后因以"邯郸虱"比喻形势危急。
- 龙虱
lóng shī
1.亦作“ 龙蝨 ”。昆虫名。成虫体椭圆形,扁平,黑色或褐色,幼虫体细长。常居水中,夜出飞翔。 广东 、 福建 常捕以为食品。 明 屠本畯 《闽中海错疏·介部》:“龙虱,似螥蜋而小,黑色,两翅六足,秋月暴风起,从海上飞来,落水田或池塘,海滨人捞取,油盐製藏珍之。” 明 陈懋仁 《泉南杂志》:“龙虱,如牛粪上虫,似黑而薄,劈食之,小有风味。”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粤人之食鸟兽虫》:“ 粤 东食品,颇有异於各省者,如犬、田鼠……龙蝨、禾虫是也。”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七》:“龙虱生水中,外甲壳而内软翅,似金龟虫,也能略飞。” 2.一人划的小船。《花城》1981年第2期:“ 顺德 划的却是十三人龙,五人龙,三鸡(三人划),甚至龙虱(一个人扒禾桶),这完全是结合生产,适应 顺德 河网地带、小河小涌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 遣虱
qiǎn shī
典出《东观汉记·马援传》:“击 寻阳 山贼,上书曰:‘除其竹木,譬如婴儿头多蟣蝨而剃之,荡荡然蟣蝨无所復依。’”后称剃去头发为“遣蝨”。
- 蚁虱
yǐ shī
见“ 蚁蝨 ”。
- 蜢虱
měng shī
蝗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三字经》:“上帝怒,降蜢虱。”一本作“猛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