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
jì sì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 祭酒
jì jiǔ
1.以酒祭祀或祭奠。《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清史稿·礼志十一》:“ 顺治 十八年, 世祖 崩, 圣祖 截髮辫成服……既大敛,奉梓宫 乾清宫 ,设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帝亲诣尚食祭酒。” 2.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 荀卿 三为祭酒焉。” 司马贞 索隐:“谓 荀卿 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祭酒》:“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 胡广 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 3.指出行的饯别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 秦 。” 王琦 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4.汉 魏 以后官名。 汉 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 改设国子祭酒, 隋 唐 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清 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郑逸梅 《逸梅丛谈·妙喻》:“我师 程瑶笙 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 郎士宁 的意味。”
- 祭公
jì gōng
周 王室卿士、 周公 之后人 祭公谋父 的省称。曾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 周穆王 伐 犬戎 。见《国语·周语上》及《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卷下:“﹝ 穆王 ﹞十三年春, 祭公 帅师从王西征,次于 阳紆 。”《逸周书·祭公》:“王若曰:‘祖 祭公 次予小子虔虔在位。’” 孔晁 注:“ 祭公 , 周公 之后,昭穆於 穆王 ,在祖列。”
- 祭亭
jì tíng
旧时出丧所制作的一种轿亭,常用以供奉祭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只见当先是两个纸糊的开路神……以后还有甚么顶马、素顶马、细乐、和尚、师姑、道士、万民伞、铭旌亭、祭亭、香亭、喜神亭、功布、亚牌、马执事。”
- 祭腥
jì xīng
祭献腥肉。
- 祭典
jì diǎn
1.古代记载有关祭祀制度的典籍,如《礼经》等。 2.古代祭祀专书亦有以“祭典”命名者,如《隋书·经籍志一》著录晋范汪撰《祭典》三卷。 3.祀典。祭祀的礼仪法度。
- 祭享
jì xiǎng
供奉祭品祭神
- 祭具
jì jù
祭器。
- 祭胙
jì zuò
祭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膰焉” 晋 杜预 注:“膰,祭肉。尊之,故赐以祭胙。”
- 祭哜
jì jì
古代行祭礼时举食器至齿示尝。
- 祭醊
jì zhuì
亦作“ 祭餟 ”。祭酹,祭祀。
- 祭獭
jì tǎ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 祭坛
jì tán
祭台
- 祭墓
jì mù
祭奠于墓前。
- 祭七
jì qī
是旧俗所指的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 祭餟
jì chuò
见“ 祭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