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祀
míng sì
对重大祭祀的美称。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崇明祀,保小寡, 周 礼也。” 杜预 注:“明祀, 大皥 有济 之祀。”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驾言巡明祀,致敬在祈年。” 唐 储光羲 《尚书省受誓诫贻太庙裴丞》诗:“皇家有恆宪,斋祭崇明祀。”
- 时祀
shí sì
四时的祭祀。
- 祀灶日
sì zào rì
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后相传 汉宣帝 时有 阴子方 ,于腊日晨炊,见灶神出现,遂以黄羊祭祀而获巨富,因以腊日为祀灶日。事见《后汉书·阴兴传》。后世民间旧俗多以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宋 范成大 《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长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句即指此。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桿,悬掛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 祀竈日
sì zào rì
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后相传 汉宣帝 时有 阴子方 ,于腊日晨炊,见灶神出现,遂以黄羊祭祀而获巨富,因以腊日为祀灶日。事见《后汉书·阴兴传》。后世民间旧俗多以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宋 范成大 《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长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句即指此。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桿,悬掛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 旌祀
jīng sì
表彰与祭祀。
- 方祀
fāng sì
各祭其一方的神祇。
- 故祀
gù sì
按惯例举行的祭祀。
- 承祀
chéng sì
主持祭祀。指继承帝位。
- 房祀
fáng sì
亦作“ 房祠 ”。祠堂,庙宇。
- 徧祀
biàn sì
普遍祭祀。
- 延祀
yán sì
谓使后代延续下去。有后则祭祀不绝,故称。
- 庙祀
miào sì
1.即太祝。 为 汉 代太常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 武帝 太初 元年更曰庙祀。” 2.立庙奉祀。 唐 元稹 《告祀曾祖父》:“ 唐 制:位五品皆庙祀。” 宋 曾巩 《为人后议》:“号位不敢以非礼有加也,庙祀不敢以非礼有奉也。”
- 年祀
nián sì
年岁。 《周书·晋荡公传》:“今又寄汝小时所著锦袍表一领,至宜检看,知吾含悲戚多歷年祀。”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駮》:“且 春秋 之后, 战国 之时,史官闕书,年祀难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舅氏 张必用 家藏 唐 诸帝全身小像,乃 蜀 中名笔,巾裹红袍,年祀悠远而色不渝。”
- 常祀
cháng sì
固定的祭祀。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礼不卜常祀。”《新唐书·礼乐志一》:“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 元 文矩 《题中庆学庙壁》诗:“素王万世师,国经有常祀。”
- 崇祀
chóng sì
崇拜奉祀。
- 岁祀
suì sì
1.每年在一定的时间祭祀。《国语·楚语下》:“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 韦昭 注:“岁祀於坛墠。” 汉 刘向 《列女传·鲁之母师》:“腊日休作者,岁祀礼事毕。”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兰蒸椒浆,岁祀罔缺。” 2.年;年代。《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 《异闻集·王度》:“虽岁祀悠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序》:“臣伏念所臆授凡有十七事,岁祀乆,遗稿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