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毖祀
bì sì
谨慎祭祀。
- 祀典
sì diǎn
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 宋 苏轼 《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伏见当府 郿县 太白山 ,雄镇一方,载在祀典。” 2.祭祀的仪礼。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敬躬祀典,告奠圣灵。” 唐 陈羽 《明水赋》:“神灵是享,祀典攸传。”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元氏 在 后汉 为 常山 相治,故相与长史,得为境内之山陈请祀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须知我是受了煌煌祀典,只有諭祭是派员拈香的。”
- 三祀
sān sì
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
- 雩祀
yú sì
古代祈雨的祭祀。
- 祀牲
sì shēng
祭祀所用的牺牲。
- 祀天
sì tiān
祭祀天神。帝王郊祭的古礼。
- 大祀
dà sì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
- 祀命
sì mìng
祭祀的命令。《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卫成公 梦 康叔 曰:‘ 相 夺予享。’公命祀 相 。 宁武子 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 杞鄫 何事? 相 之不享於此久矣,非 卫 之罪也。不可以閒 成王 、 周公 之命祀,请改祀命。’” 杜预 注:“改祀 相 之命。”
- 典祀
diǎn sì
按常礼举行的祭祀。
- 兆祀
zhào sì
设坛祭祀。
- 修祀
xiū sì
祭祀。
- 乡祀
xiāng sì
明 清 时,乡里中德行优异者死后由乡人公举,请准祭祀于乡贤祠,谓之“乡祀”。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戮子》:“ 嘉靖 末年, 新郑 故都御史 高捷 ,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后公举乡贤,物论僉谓无忝此典,独 河南 提学副使 杨本菴 力持之,则专指杀子一事,极詆其忍薄,乡祀事遂终不行。”
- 中祀
zhōng sì
次于大祀的祭礼。所祭对象历代略有不同。
- 祀麴
sì qū
以酒祭奠。
- 黩祀
dú sì
犹黩祭。《穀梁传·桓公八年》:“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黷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春秋 已下,黷祀諂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
- 载祀
zǎi sì
年。《左传·宣公三年》:“ 桀 有昏德,鼎迁于 商 ,载祀六百。” 杜预 注:“载、祀皆年。” 杨伯峻 注:“古人或称载,或称祀,或称年,或称岁,其实一也。‘载祀六百’为叙事语,载祀连言,复词也,谓 殷商 有国六百年耳。”《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庶事既康,天秩孔明。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载、祀皆年也……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