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班
yī bān
1.表数量。用于人群。常含贬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一班妒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元 无名氏 《度翠柳》第二折:“待我辞别那一班儿姊妹兄弟,就跟的去。”《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进到厅上,一伙人在那里围着一张桌子赌钱, 潘三 駡道:‘你这一班狗才,无事便在我这里胡闹!’”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2.古代官吏等级,品以下又分若干班,以班多者为贵;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见《隋书·百官志上》。 3.谓同一朝列。一列为一班。 宋 秦观 《次韵宋履中近谒大庆退食馆中》:“翠华初到殿中间,三馆诸儒共一班。”《宋史·礼志十五》:“同天节上寿班,自今枢密使副、宣徽、三司使、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上共作一班,进酒一醆。” 4.同一批。《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时同 安老爷 一班儿拣发的十二人。” 5.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悟此生之泡幻,藏千里於一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四·上杨提台禀帖》:“某把总自到汛以来,既未尝郭外查点,且终月不闻夜出,此耽逸之一班矣。” 6.一般,一样。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古来静治得清闲,我愧真常也一班。”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海淀》:“灯与名园总一班,峰峦层叠水潺湲。” 清 万玉卿 《潇湘怨·醒玉》:“一半是有情儿,一半是无情鬼,一班儿形骸髮齿,一班儿胎卵毛皮。” 7.犹一番。《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冯公 见他説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 吕公 见他説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 8.指军队中的一个基层单位、学校中的一个班级,或因工作与学习而编成的一个班组。旧时亦指一个戏剧团体。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每学量童生多寡,分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
- 班荆道旧
bān jīng dào jiù
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 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 按部就班
àn bù jiù bān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 拿班作势
ná bān zuò shì
装模作样。
- 弄斧班门
nòng fǔ bān mén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 班列
bān liè
1.朝班的行列。 2.指朝廷或朝官。 3.官阶;品级。 4.按班排列。 5.班次,行列。
- 班师回朝
bān shī huí cháo
班:调回。 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 中班
zhōng bān
1.船舶值班的班次,从午夜到上午四点 2.从下午到半夜的工作班次 3.幼儿园里由五周岁至六周岁的儿童所编成的班级
- 三班
sān bān
1.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2.见“三班六房”。 3.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 蹲班
dūn bān
[stay down] 留级全班学生没有一个蹲班的他去年蹲了一班,没有毕业
- 一班一辈
yī bān yī bèi
指同等,不相上下。
- 班门弄斧
bān mén nòng fǔ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 三班奉职
sān bān fèng zhí
宋 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乙酉,置内殿崇班、左右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宋史·职官志九》:“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节度使。”
- 班荆道故
bān jīng dào gù
班:铺开;道:叙说。 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gǔ ěr bān tōng gǔ tè shā mò
1.万平方千米。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 2.%。沙丘间洼地长牧草,为冬季牧场。
- 三班借职
sān bān jiè zhí
宋 代武臣的最低职级。 详“ 三班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