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饥焰中烧
jī yàn zhōng shāo
犹饥火烧肠。形容饥饿难忍。
- 放焰口
fàng yàn kǒu
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 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 光焰万丈
guāng yàn wàn zhàng
光焰:光辉。灿烂的光辉射向远方。原形容诗文美妙,留传后世。现多形容新生事物前程远大。
- 势焰熏天
shì yàn xūn tiān
形容势力大,气焰高,很可怕。
- 势焰可畏
shì yàn kě wèi
势:权势;焰:气焰;畏:畏惧。 权势和气焰很盛,让人望而生畏。形容权贵气焰嚣张,仗势作恶,使人畏惧。
- 凶焰
xiōng yàn
1.见“ 凶焰 ”。 2.亦作“ 凶燄 ”。凶恶的气焰。《新唐书·李抱玉传》:“ 史思明 已破 东都 ,凶焰勃然,鼓而行,自谓无前。” 宋 苏舜钦 《瓦亭联句》:“阴霜策策风呼虓,羌贼胆开凶燄豪。” 清 侯方域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今凶焰復张,堕坏名城,不下十数。”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 满洲 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3.凶恶的气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宗室积习》:“每有淫佚干上之事,有司以其天潢,故为屈法,市井之善良者又多畏其威势,不敢与抗,适足以长其兇焰。” 郑振铎 《桂公塘》十一:“白灿灿的银光收敛了那老妇人的凶焰。”
- 焰口
yàn kou
佛教用语,形容饿鬼渴望饮食,口吐火焰。 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
- 声焰
shēng yàn
1.亦作“声燄”。声威气焰。 2.见“声焰”。
- 气焰熏天
qì yàn xūn tiān
气焰:气势。形容盛气凌人,十分傲慢。
- 势焰
shì yàn
势力和气焰。《新唐书·韦渠牟传》:“帝既偏於任听,士之浮竞甘进者争出其门,赫然势焰可炙。”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时 秦会之 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此时 万氏 又富又贵,又与皇亲国戚联姻,豪华无比,势焰非常。”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 中夏 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个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 焰魔天
yàn mó tiān
见“ 焰摩天 ”。
- 外焰
wài yàn
火焰的外层。 无色。因供氧充足,燃烧完全,温度最高。具有氧化作用。
- 设焰口
shè yàn kǒu
即放焰口。佛教谓和尚作佛事向地狱中的饿鬼施食。
- 兰焰
lán yàn
指烛花。
- 焰火
yàn huǒ
〈方〉见烟火
- 焰慧地
yàn huì dì
佛教语。 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