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焰口
yàn kou
佛教用语,形容饿鬼渴望饮食,口吐火焰。 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
- 焰魔天
yàn mó tiān
见“ 焰摩天 ”。
- 焰火
yàn huǒ
〈方〉见烟火
- 焰慧地
yàn huì dì
佛教语。 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
- 焰地
yàn dì
见“ 焰慧地 ”。
- 焰摩天
yàn mó tiān
1.亦作“焰魔天”。梵语的略译。或译为“夜摩天”、“炎摩天”。佛教谓欲界六天之三。此天为风轮所持,居三十三天之上。因用以喻遥远的去处。 2.指阎罗。
- 焰幻
yàn huàn
亦作“燄幻”。 谓虚无变灭,如焰如幻。焰和幻是大乘关于“空”的十种譬喻的两种。见《大日经》等。
- 焰段
yàn duàn
亦作“燄段”。金 元 院本、杂剧正剧前附加的一段小故事。
- 焰摩
yàn mó
亦作“燄摩”。梵语译音。佛教谓主管地狱之王,通常称为 阎罗 。
- 焰灰
yàn huī
物体燃烧后的馀烬。
- 焰光
yàn guāng
1.光焰;光华。唐 李群玉 《赠魏三十七》诗:“莫放焰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 2.古 印度 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法苑珠林》卷四:“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饭熟光灭。”
- 焰硝
yàn xiāo
即硝石。 易燃,可用以引火。
- 焰口经
yàn kǒu jīng
泛指向饿鬼施食时所诵的经文。有《焰口饿鬼经》、《焰口仪轨经》、《焰口施食仪》等。
- 焰焰烘烘
yàn yàn hōng hōng
火势炽盛貌。
- 焰焰
yàn yàn
1.亦作“燄燄”。火苗初起貌。《书·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絶。”《孔子家语·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 宋 司马光 《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夫炎炎不絶,焰焰奈何!当事之微,治之易耳;时至不为,祸如发机。” 明 方孝孺 《过宁陵县学》诗:“滔滔未有艾,燄燄安所从?” 2.火焰炽烈貌。 北周 庾信 《灯赋》:“辉煇朱烬,焰焰红荣。” 唐 元稹 《董逃行》:“ 董 逃 董 逃 董卓 逃,揩鏗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吓杀员外,慌忙走来时,只见焰焰地烧着。” 3.明亮貌;鲜明貌。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 太丘 之前;暮雨沉沉,不散 巫山 之曲。”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范仲淹 《览秀亭》诗:“焰焰众卉明,袞袞新泉流。” 宋 叶适 《奉赋成都新园咏归堂》之一:“沃沃葵莧畦,焰焰棠杏坞。” 宋 朱弁 《炕寝三十韵》:“飞飞涌玄云,燄燄积红玉。” 4.炎热貌。 唐 杨巨源 《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爀爀沸泉壑,燄燄燋砂石。”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铁城何燄燄,铁牀亦彤彤。” 5.形容气势盛貌。 金 元好问 《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羣小焰焰,如棼丝,如沸糜,殆若不復能措手者。” 金 元好问 《赠修端卿张去华韩君杰三人》诗之六:“异时三客俱焰焰,人伦东国吾无慙。”
- 焰然
yàn rán
鲜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