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杀
bù shā
1.不断其命。《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 杨士勋 疏:“虽盟而不歃血谓之不杀。”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武,则雷厉风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不杀穷人不富’,是他的主意,他的手沾满了佃户 劳金 的红血。” 2.不尽。《醉醒石》第三回:“ 汤家 父母听得这话,喜欢不杀道:‘如此听凭 冯亲家 那边,择个日子便了。’” 3.不减;不衰。《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何休 注:“杀,省也。”《文选·扬雄<长杨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 李善 注引 郑玄 《周礼》注:“杀,减也。” 晋 张华 《女史箴》:“法含弘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 厮杀
sī shā
相杀;互相搏斗
- 抹杀
mǒ shā
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
- 劀杀
guā shā
谓刮去恶疮脓血,以药蚀除腐肉。
- 七杀
qī shā
1.凶神。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三折:“今日他出门之时……又犯着金神七杀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殭身死了也。”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 李 某﹞有子登 景泰 二年进士,立进士坊。阴阳家以为动七杀之地,其家连死五人。” 2.人命案件的七种情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总论》:“人命有真有假,真者不离乎七杀:曰劫杀,曰谋杀,曰故杀,曰鬭殴杀,曰误杀,曰戏杀,曰过失杀。”
- 肃杀
sù shā
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凋落
- 南京大屠杀
nán jīng dà tú shā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对城内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军民进行大规模屠杀。 在一个多月中,中国军民被杀害三十多万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焚毁。这是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重大暴行。
- 不丰不杀
bù fēng bù shā
丰:厚;杀:减少。 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 却杀
què shā
指很好很厉害的意思。
- 专杀
zhuān shā
1.擅自杀人。 2.指无须禀命而可诛戮。
- 磔杀
zhé shā
诛戮;屠杀。
- 搤杀
è shā
扼杀,用力掐死。
- 义刑义杀
yì xíng yì shā
恰当的刑罚与杀戮。
- 三杀
sān shā
1.指上杀、下杀、旁杀。 语本《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旁及其兄弟,其服丧期限依亲疏之别而递减。《北史·张普惠传》:“窃闻三杀九亲,别疏昵之叙;五服六术,等衰麻之心。皆因事饰情,不易之道者也。” 2.古代天子诸侯无事,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一以供祭祀,二以享宾客,三以充君之庖厨,谓之“三杀”。《宋书·礼志四》:“今既无復四方之祭,三杀之仪,旷废来久,禽获牲物,面伤翦毛,未成禽不献。”参阅《礼记·王制》。 3.指喝杀、吓杀和饿杀。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言事者旧有三杀之语。街里喝杀,朝里吓杀,家里饿杀。饿杀,谓俸薄也。”
- 叫杀
jiào shā
是一种象棋术语,原意指中国象棋中的一种着法,引申指不可思议的事情。
- 绞杀
jiǎo shā
用绳子缠在人的脖子上使人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