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戍役
shù yì
1.戍边的军士。 《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唐 李端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 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 2.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 戍客
shù kè
离乡守边的人。
- 孤戍
gū shù
谓孤立的边城。
- 屯垦戍边
tún kěn shù biān
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
- 戍主
shù zhǔ
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
- 戍罚作
shù fá zuò
汉 代遣送边地服役的刑罚。
- 戍堡
shù pù
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
- 烽戍
fēng shù
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
- 戍鼙
shù pí
犹戍鼓。
- 戍栅
shù shān
防御敌人的木栅。
- 戍旌
shù jīng
戍旗。
- 羁戍
jī shù
谓远戍边疆。
- 镇戍
zhèn shù
1.镇守,戍守。《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 夏口 ,贼之衝要,宜选名将以镇戍之。” 唐 刘禹锡 《武昌老人说笛歌》:“往年镇戍到 蘄州 , 楚 山萧萧笛竹秋。”《元典章·兵部一·逃亡》:“窝主隣佑人等不以镇戍军情为重,隐留在家宿食,不行出首。” 2.指驻防军的营垒、城堡。《北齐书·元景安传》:“时初筑长城,镇戍未立, 突厥 强盛,虑或侵边。仍詔 景安 与诸军缘塞以备守。”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司马郊》:“ 修默 避之,先往,至一镇戍,方息於逆旅, 郊 续至。”
- 舍戍
shè shù
驻守。《左传·襄公十四年》:“昔 文公 与 秦 伐 郑 , 秦 人窃与 郑 盟而舍戍焉。”
- 适戍
shì shù
1.谓谪罚戍边。 《史记·陈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 。” 2.指因罪谪罚戍边的人。《淮南子·人间训》:“发适戍以备 越 ,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史记·匈奴列传》:“因 河 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 河 ,徙适戍以充之。”《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适戍彊於五伯,閭阎偪於戎狄。” 颜师古 注:“适读曰謫。适戍,谓 陈胜 、 吴广 也。”
- 徭戍
yáo shù
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吾闻夫 齐 魏 徭戍, 荆 韩 召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戍边三日,称为徭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