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书
tiě shū
犹帖字。
- 帖耳俯首
tiē ěr fǔ shǒu
象狗见了主人那样耷拉着耳朵,低着头。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 帖伏
tiē fú
1.贴地而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
- 帖妥
tiē tuǒ
1.静止不动貌;安稳。明 刘基 《清齐记》:“时雨新濯,竹树生色,猨鸟不呼,松柏帖妥,而巖壑为之清焉。” 清 龚自珍 《午梦初觉怅然诗成》诗:“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 2.指平安稳当。 宋 陆游 《黄牛峡庙》诗:“襁儿着背上,帖妥若在榻。” 3.平静。 唐 李贺 《贝宫夫人》诗:“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帖妥水如天。” 4.妥帖,合适妥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诗用助语字贵帖妥。如 杜少陵 云:‘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皆混然帖妥。” 清 黄景仁 《消寒夜集分赋》:“商略身世事,百法欠帖妥。”
- 帖胁
tiē xié
拘束不展貌。
- 帖服
tiē fú
服贴;顺从
- 帖例
tiē lì
帖附前例。 谓依前例量刑。
- 帖括
tiě kuò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 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 帖括派
tiě kuò pài
明 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 帖写
tiě xiě
清 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 帖墨
tiě mò
犹帖经。
- 帖泰
tiē tài
安宁;安定。
- 帖学
tiè xué
1.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2.以宗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
- 帖试
tiě shì
以帖经试士。《新唐书·杨瑒传》:“ 瑒 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
- 帖发
tiě fā
行文发送。
- 帖职
tiē zhí
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