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杂子
gā zá zǐ
方言。谓心计坏、怪主意多的人。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哼,谁认得这一群琉璃球嘎杂子,我来的时候老太爷还在当少爷呢。”《当代》1981年第4期:“ 祝同康 有些懊悔了,一个女孩子怎么改造得了汽车队,把她派到那样嘎杂子琉璃球聚集的地方,岂不是把她毁了吗!”
- 嘎斯
gā sī
亦作“嘠斯”。 [英gas]毒气。
- 嘎巴
gā bā gā ba
1.形容树枝等断裂的声音。 2.形容清脆的咀嚼声(多叠用)。
- 呕嘎
ǒu gā
象声词。燕雀鸣叫声。
- 鼻嘎儿
bí gā ér
方言。 称干鼻屎。
- 嘎巴儿
gā bār
附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等:衣裳上还有粥~。
- 小嘎子
xiǎo gǎ zǐ
见“ 小嘎 ”。
- 嘎子
gǎ zǐ
调皮鬼。长辈称小孩,含有喜爱的意味。
- 嘎达马西
gā dá mǎ xī
指乱七八糟的东西。
- 嘎布拉
gā bù lā
西藏民间亦称“嘎巴拉”,为梵语“骷髅”的译音,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即头盖骨的意思。
- 那嘎的
nà gā de
东北方言那嘎的,东北方言,那里的意思。
- 熊嘎婆
xiǒng gā pǒ
民间传说中的虚构人物。
- 嘎噔
gā dēng
象声词,形容物件受力折断、绷断的声音
- 巴嘎
bā gā
蒙语,“队”的意思。清 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 内蒙古自治区 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 嘎嘎
gā gā gá ga
形容鸭子、大雁等叫的声音。也作呷呷。
- 唧唧嘎嘎
jī ji gā gā
象声词,形容说笑声等。 也作叽叽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