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老
gā lǎo
侗族多声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嘎"是歌,"老"和"玛"都是"火"的含义,"老"还具有汉语"老"字的含义,而"玛"却没有此义。
- 嘎啦
gā lā
象声词,形容雷、车轮等震动的声音
- 嘎捉
gā zhuō
"对某人采取措施",这个措施通常是指比较阴险一点的. 。
- 嘎支
gā zhī
象声词。形容物件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多重迭用。如:他挑着行李走,扁担压得嘎支嘎支的响。
- 嘎然
gā rán
1.形容声音的嘹亮 2.形容声音骤然停止
- 嘎呜
gā wū
“嘎呜”是藏民随身携带的小型佛龛,内装小型佛像、经文、舍利子、七宝、藏红花等物,普遍作为护身符。
- 嘎锦
gā jǐn
侗族曲艺曲种。流行于 贵州 、 广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嘎锦”侗语意为“叙事歌”。唱调具有民歌特色。传统曲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 嘎儿
gā ér
即嘎嘎。
- 嘎崩脆
gā bēng cuì
吃硬脆的东西,口腔发出的声音,后来也形容东西好吃,或办事儿利索。
- 嘎渣儿
gā zhar
1.〈方〉 2.食物烤焦、烤黄的那层硬皮
- 嘎咕
gā gū
1.亦作“嘠咕”。布谷鸟。《中国民间故事选·巧嘴的小燕》:“有只嘎咕,落在河那边的柳枝上,伸着脖子也叫得正欢。”原注:“嘎咕,即布谷鸟。” 2.象声词。形容枪射击时发出的响声。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突然间, 沙家店 方向机枪开始直吼,步枪嘠咕嘠咕乱响。” 梁斌 《播火记》三九:“灰色兵不理她,举起枪,照空中嘎咕一声。” 3.亦作“嘠咕”。坏;不好。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三场:“我这没儿没女的孤老头子,一辈子就死在那几亩嘠咕地里啦!” 张志民 《死不着》诗第一部:“年头儿嘠咕闹蝗虫,二亩地的庄稼没回种。” 邵子南 《地雷阵》:“ 李勇 是 阜平 五丈湾 人氏,从小就跟着父亲养种着不大点子不打粮食的嘎咕地。” 4.形容吝啬或性情怪僻,不容易商量和通融。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 老孙头 站在旁边寻思着:要是 赵 家分马,他插车插犋,不用找别家,别家嘎咕, 赵大嫂子 好说话。”
- 嘎七马八
gǎ qī mǎ bā
1.〈方〉指毫无条理,乱七八糟 2.也作嘎七杂八
- 嘎嘣脆
gā bēng cuì
1.极脆。如:象水萝卜一样,咬起来嘎嘣脆。 2.爽快干脆,直截了当。 3.比喻出色、过硬。
- 嘎巴溜脆
gā bā liū cuì
嘎巴脆。《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她虽没咋呼,心里也没通,要不,她咋不象往常一样,爽爽快快地朝 老姜 点点头,眼睛一闪,嘎巴溜脆地说声:中,没问题!”参见“ 嘎巴脆 ”。
- 嘎嘣
gā bēng
象声词。
- 嘎吱
gā zhī
象声词,形容物体在压力作用下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