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叹哭
tàn kū
叹息痛哭。唐 元结 《喻旧部曲》诗:“兵兴向十年,所见堪叹哭。”
- 见哭兴悲
jiàn kū xīng bēi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 指产生同情心。
- 哭主
kū zhǔ
即苦主。命案中被害人的家属。
- 哭临
kū lín
1.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叫哭临。《史记·孝文本纪》:“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后汉书·礼仪志下》:“登遐,皇后詔三公典丧事……百官哭临殿下。”《宋史·礼志二六》:“ 真宗 章献明肃皇后 刘氏 , 明道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 宝慈殿 ,迁坐于 皇仪殿 。三十日,宣遗誥,羣臣哭临,见帝于殿之东厢奉慰。”《痛史》第六回:“一众百官礼成之后,便请哭临。哭临过了,方才出来颁发哀詔。” 2.泛称人死后集众举哀或至灵前吊祭。《三国志·魏志·孙礼传》:“ 礼 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 清 赵翼 《哭汪文端师》诗:“至尊亲哭临,诸老各悲牵。”
- 生毋相见,死毋相哭
shēng wú xiāng jiàn,sǐ wú xiāng kū
活不见面,死不临丧。表示决绝。《公羊传·隐公三年》:“ 宣公 死, 繆公 立, 繆公 逐其二子 庄公冯 与 左师勃 ,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 何休 注:“所以远絶之。”
- 号天哭地
háo tiān kū dì
形容十分悲伤。
- 放声大哭
fàng shēng dà kū
放开声音大声的哭
- 鬼夜哭
guǐ yè kū
传说 仓颉 造字时鬼怕为书文所劾,因而夜哭。
- 陪哭
péi kū
为他人助行哭礼。也称代哭
- 巷哭
xiàng kū
在里巷中聚哭。旧时常用作称颂官吏生前有善政者。 汉 刘向 《说苑·贵德》:“ 郑 子产 死, 郑 人丈夫捨玦珮,妇人捨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三:“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弔,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明史·詹荣传》:“城中人闻之,皆巷哭。” 王闿运 《哀江南赋》:“落日伤心之地,悲风巷哭之声。”
- 哭诉
kū sù
1.可以听得见的悲哀苦怨之类的诉说声 2.哭着诉说或控诉
- 吊哭
diào kū
吊祭且哀哭之。
- 代哭
dài kū
谓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以免丧主过哀而伤身。
- 湿哭乾啼
shī kū qián tí
哭哭啼啼。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 羲之 乐死从今定,湿哭乾啼总不知。”参见“ 乾啼湿哭 ”。
- 羊昙哭西州
yáng tán kū xī zhōu
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
- 欲哭无泪
yù kū wú l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