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咎
zhuī jiù
追究责怪。
- 大咎
dà jiù
1.非常的灾祸。《左传·僖公十四年》:“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国语·晋语八》:“非死逮之,必有大咎。” 韦昭 注:“非常之祸。” 2.大的过错。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察下情》:“僕曰:‘汝数年无大咎,吾亦入京面圣,以为汝先容地。’”
- 过咎
guò jiù
过失;错误。
- 动辄得咎
dòng zhé dé jiù
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 速咎
sù jiù
招致过错。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岂非修正直以召灾,好仁义以速咎者耶?”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语言之速咎,盖有无心而致之者。” 明 唐顺之 《封孺人庄氏墓志铭》:“而余所居官,每不能过慎以速咎,则孺人口不敢止也,而心切苦之。”
- 疾咎
jí jiù
病患祸害。
- 讬咎
tuō jiù
犹归咎;委罪。
- 念咎
niàn jiù
反省过失。
- 咎祥
jiù xiáng
凶吉。
- 谢咎
xiè jiù
悔过;谢罪。
- 愆咎
qiān jiù
罪过。《后汉书·章帝纪》:“朕新离供养,愆咎众著,上天降异,大变随之。” 唐 皮日休 《旌王宇》:“若 宇 之道真忠烈之士哉。不以其父得天下为利,以反道为虑;不以己将为天子之子为贵,以愆咎为戒。”《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为坛於 泰山 ,柴燎祀天,以岁旱谢愆咎,礼如南郊。”
- 罪咎
zuì jiù
罪责;罪过
- 引咎自杀
yǐn jiù zì shā
归过失于自己而自杀。
- 咎誉
jiù yù
过失,过错。
- 弃咎
qì jiù
谓弃恶为善
- 思咎
sī jiù
反省过失。 《旧唐书·太宗纪下》:“﹝ 贞观 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 泰山 ,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减膳。”《宋史·苏轼传》:“﹝ 神宗 ﹞手扎移 軾 汝州 ,有曰:‘ 苏軾 黜居思咎,閲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比来闻朝士得谴斥削者,皆小帽青衣。虽曰贬损思咎之意,恐未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