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六
liù liù
1.六的六倍,三十六。 2.谓巫山三十六峰。 3.鲤鱼的别称。
- 六计
liù jì
1.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 2.指六出奇计。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凡六出奇计,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祕,世莫能闻也。”元陈基《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诗:“六计西来思挠楚,三军左袒欲安刘。”
- 六瑚
liù hú
商 代盛黍稷的六祭器。瑚,祭器名。
- 六正
liù zhèng
1.春秋 晋 统帅三军的六卿。 《左传·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三军之六卿。” 孔颖达 疏:“三军将佐有六,与六正数同,故以六正为六卿也。” 2.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 汉 刘向 《说苑·臣术》:“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论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於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於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间,絶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諛,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择官》所引略同。
- 六志
liù zhì
指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 杜预 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
- 六阳
liù yáng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有一个渔翁只为着一时意气,自刎了六阳的那首级。” 明 朱有燉 《义勇辞金》第四折:“将你那血沥沥六阳,涴了我明滉滉钢刀。”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唐 孔颖达 疏:“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阳气之升,从十一月为始,阳气渐升,阴气渐下;至四月,六阳皆升,六阴皆伏。至五月,一阴初升,阴气渐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之一:“斗杓旋子,月当三统之先;昴宿殷宵,序属六阳之始。”
- 六家
liù jiā
1.指 先秦 至 汉 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汉 司马谈 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3.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 三国 吴 韦昭 、 三国 魏 王肃 、 三国 吴 虞翻 、 三国 魏 刘劭 、 隋 刘炫 、 南朝 齐 陆澄 。 唐玄宗 《<孝经>序》:“ 韦昭 、 王肃 先儒之领袖, 虞飜 、 刘劭 抑又次焉, 刘炫 明 安国 之本, 陆澄 讥 康成 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
- 六地
liù dì
原谓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
- 六学
liù xué
1.指六艺或六经。 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 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学”。
- 六贵
liù guì
指 南朝 齐 废帝东昏侯 所宠信之 萧遥光 、 萧坦之 、 徐孝嗣 、 刘暄 、 江祏 、 江祀 六人。《南齐书·江祏传》:“ 永元 元年,﹝ 江祏 ﹞领太子詹事。 刘暄 迁散骑常侍,右衞将军。 祏 兄弟与 暄 及 始安王 遥光 、尚书令 徐孝嗣 、领军 萧坦之 六人,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
- 六色
liù sè
谓青、白、赤、黑、玄、黄六色。
- 六堂
liù táng
指 明 清 国子监所设之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
- 六教
liù jiào
六经之教。
- 六味
liù wèi
苦、酸、甘、辛、咸、淡。
- 六和
liù hé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 六衣
liù yī
指王后的六种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