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俘馘
fú guó
1.亦作“ 俘聝 ”。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的左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 郑文 夫人 芈氏 、 姜氏 劳 楚子 於 柯泽 。 楚子 使 师縉 示之俘馘。” 杜预 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 孔颖达 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2.指被俘虏者。《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杨伯峻 注:“ 知罃 实被‘俘’,而未被‘馘’,此‘馘’字是连类而及之词。”《说文·耳部》引作“以为俘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辛酉,帝御 咸安楼 受 定州 俘馘,百官就列,宣露布於楼前。” 宋 王安石 《冯鲁公神道碑》:“ 太宗 征 河东 ,公奋身冒兵,数取俘馘以献于行在。” 3.俘获斩杀。《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是夜,大破之,俘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
- 俘虏
fú lǔ
1.战争中活捉的敌方从事战争的人员。即战俘 2.非本意地受(义务、责任或财产)约束的人 3.虏获
- 俘略
fú lüè
俘获掠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初, 刘继元 降,帝令殿前都虞候、 武泰 节度使 崔翰 先入慰諭,仍禁俘略之物无得出城。”
- 俘杀
fú shā
俘获杀戮。
- 俘掠
fú lüè
俘获抢劫。 《旧唐书·李密传》:“入 东都 ,俘掠居人,烧 天津桥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时 河东 州县,俘掠之餘,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徵敛无所得,军中乏食。”《新五代史·杂传·孟方立》:“ 晋 数遣 李存孝 等出兵以窥 山东 ,三州之人俘掠殆尽,赤地数千里,无復耕桑者累年。”
- 俘献
fú xiàn
作为俘虏而被进献。
- 俘系
fú xì
俘获拴缚。
- 俘获
fú huò
1.作战中,俘虏的敌方人员和缴获的装备、物资、马匹、文件等的统称 2.原子核与基本粒子(如中子、电子)的聚合,可释放射线或产生核裂变
- 俘囚
fú qiú
1.在战争中被掳获的人。《南史·檀道济传》:“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 江左 皇族,水乡庶姓,若 司马 、 刘 、 萧 、 韩 、 王 ,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诣 桑乾 ,皆成禁臠。” 宋 苏轼 《代侯公説项羽辞》:“臣闻 汉王 之父 太公 为俘囚,臣切庆大王获所以胜於 汉 者。” 2.拘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观公书此事,则再出世之语昭然矣。” 金 高士谈 《丙寅刑部中》诗之一:“衅来无朕兆,意外得俘囚。”
- 俘卤
fú lǔ
见“ 俘虏 ”。
- 俘庙
fú miào
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
- 俘执
fú zhí
俘获擒捉。
- 俘累
fú lèi
俘获捆绑;俘掳。
- 俘隶
fú lì
被俘而为奴隶者。
- 俘劫
fú jié
侵犯掠夺。
- 俘擒
fú qín
擒获或被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