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火
fú huǒ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 俛伏
fǔ fú
1.弯下身子。 2.趴在地上。
- 伏石
fú shí
暗礁。
- 摄伏
shè fú
见“ 摄服 ”。
- 伏锧
fú zhì
亦作“ 伏质 ”。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鑕”。质,通“ 鑕 ”,砧。亦泛指被处死。《史记·张丞相列传》:“ 苍 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汉 班彪 《王命论》:“勇如 信 、 布 ,强如 梁 、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 唐 陈子昂 《谢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赐衣之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孙蕡陈遇》:“盖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从戎,四为下僚,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 伏流
fú liú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层裂缝中流动的水,潜伏地下的水流
- 迸伏
bèng fú
隐伏,逃匿。迸,通“ 屏 ”。
- 屏伏
píng fú
1.隐退,避匿。宋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忠朴屏伏,憸狡得志。” 明 高启 《送倪雅序》:“余旅食江上,别君者累年,屏伏摧沮,曩时之意尽矣。” 2.伏地。 清 侯方域 《赠季弟序》:“见公卿皆屏伏惕息,不敢仰首视。”
- 伏方
fú fāng
北方。
- 蚁伏
yǐ fú
比喻降服者之多。
- 栖伏
qī fú
栖身隐伏。
- 摘伏
zhāi fú
1.犹折服。 2.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 伏日
fú rì
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詔赐从官肉。” 颜师古 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
- 雌伏
cí fú
比喻退隐,不进取,无所作为
- 四伏
sì fú
到处隐藏着、潜伏着
- 伏地圣人
fú dì shèng rén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识就逞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