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鳌
lián áo
1.亦作“连鰲”。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 蟹鳌
xiè áo
指螃蟹的两个大钳子。
- 云鳌
yún áo
指科考中高第者。
- 鹏鳌
péng áo
鹏与鳌。传说中为神仙乘坐之物。
- 钓鳌
diào áo
《列子·汤问》:“﹝ 勃海 之东有五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焉。仙圣毒之,诉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极,失羣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后因以“钓鼇”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
- 金鳌
jīn áo
1.亦作“ 金鰲 ”。 2.神话中海中金色巨龟。 唐 王建 《宫词》之一:“ 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几回山脚弄云涛,彷彿见金鼇。”一说,巨鳖。见《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汉 王逸 注。 3.比喻地位高贵者。 明 方孔炤 《苍天》诗:“ 万岁山 折苍天崩,金鰲社鼠同一坑。” 4.比喻临水山丘。 宋 陆游 《平云亭》诗:“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鼇背上得同行。” 元 张可久 《湘妃怨·德清观梅》曲:“一去 孤山 路,重来 何水曹 ,醉上金鼇。”《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忆南都之石黛。” 5.山名。在 浙江省 临海市 东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宋 建炎 四年 金 兵至, 高宗 泛海泊此。后 文天祥 随少主航海,亦驻泊于此。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粤稽 建炎 ,狩于 金鰲 。”
- 补鳌
bǔ áo
补入翰苑。唐 宋 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镌有巨鳌的殿陛石正中,故称。 宋 岳珂 《桯史·刘观堂读赦诗》:“后二年,和议成, 秦檜 惧当制者之不能説虏也,以孽子 熺 及其党 程克俊 补鼇。”
- 灵鳌
líng áo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 海鳌
hǎi áo
神话传说中的海中巨鳖。
- 架鳌
jià áo
犹言占鳌头。 喻应试得中。
- 戴鳌
dài áo
见“ 戴山鰲 ”。
- 彩鳌
cǎi áo
旧时元宵灯景的一种。用彩灯堆成,象巨鳌形。多称鳌山。
- 连六鳌
lián liù áo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 六鳌
liù áo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 龙伯钓鳌
lóng bó diào áo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龙伯:传说中的国名;鳌:大龟。龙伯国的人钓起六条鳌。
- 戴山鳌
dài shān áo
传说古代 渤海 之东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座仙山,随潮往来,漂流不定。 天帝恐其流于西极,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始峙而不动。其后 龙伯 之国有巨人,一举钓去六鳌,于是 岱舆 、 员峤 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见《列子·汤问》。鰲,亦作“ 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