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鮎出溜
nián chū liū
见“ 鮎溜 ”。
- 鮎鱼
nián yú
鱼纲,鲇科。 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体长,前端平扁,后部侧扁,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小鱼、贝类、蛙等。《宋史·五行志一下》:“ 乾道 六年,行都北关有鮎鱼,色黑,腹下出人手,於两傍各具五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圣元 曰:时有鱼自下逆水而上,乘水势沿石壁而登其巔,不知其为水往也,此为雨兆;若自上顺流而下,虽久雨必晴矣。余曰:必鮎鱼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那河里有鳜鱼,有鲫鱼,有小鲇鱼,钓鱼的人多向上游一点走去。”
- 鮎缘竹
nián yuán zhú
犹言鲇鱼上竹竿。比喻上升艰难。 清 冯桂芬 《五十初度自题小影》诗:“一官 蓬岛 鮎缘竹,五载 枌乡 鼠嚙藤。”参见“ 鮎鱼上竹竿 ”。
- 油瓮里捉鮎鱼
yóu wèng lǐ zhuō nián yú
油瓮里的鲇鱼滑溜溜的难以捉住。比喻枉费气力。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他每那里省的鸦窝里出凤雏,您兄弟常则是油瓮里捉鮎鱼。”
- 鮎鱼上竿
nián yú shàng gān
同“鯰鱼上竹竿”。 金 王若虚 《答张仲杰书》:“老人家益贫而官益拙,鮎鱼上竿,可笑可悯。”
- 鮎鱼上竹
nián yú shàng zhú
同“鯰鱼上竹竿”。《尔雅翼·释鱼》:“﹝鮧鱼谓之鮎鱼﹞善登竹,以口衔叶而跃於竹上,大抵能登高。其有水堰处,輒自下腾上,愈高远而未止。谚曰‘鮎鱼上竹’,谓是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