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髦头
máo tóu
1.古代帝王大驾出宫时,武士披发前驱者。始置于 秦 , 汉 、 魏 、 晋 因之。《史记·秦本纪》“﹝ 文公 ﹞二十七年,伐 南山 大梓, 丰 大特”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转引《录异传》:“ 秦文公 时, 雍南山 有大梓树, 文公 伐之,輒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 丰水 中。其后牛出 丰水 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復上,髮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 汉 、 魏 、 晋 因之。”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而鸟官创置,岂关 郯子 之言;髦头而偶,奚修 奉春 之策。” 宋 陆游 《书志》诗:“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 2.指帝王仪仗中前驱者之冠服。《北堂书钞》卷一三○引 南朝 宋 徐爰 《释疑略注》:“乘舆黄麾,内有羽林班弓箭手,左右执事官,带熊冠谓之髦头。” 3.引申为先驱者。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髦头杰起,文儒继出。” 4.昴星的别名。《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按,《宋书·礼志五》:“《星经》:昴一曰旄头。”
- 髦儿戏
máo ér xì
旧时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 清 同治 、 光绪 年间出现于 京 沪 等地,多演唱京剧。 清 裕德菱 《梨园佳话·馀论·女伶》:“女剧 沪 上谓之髦儿戏。髦,盖髻也。昔时妇人拖长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称,非时彦之谓也。”一说,原称“毛儿戏”。因创始班主名 李毛儿 ,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 雅琴 ﹞又预备叫一班髦儿戏来,当日演唱。” 张友鹤 校注:“一种由女演员组成的戏班,据前人考证,髦儿本作毛儿,因创始的班主为 李毛儿 而得名。最初专应堂会唱徽调;后来也在戏院演出,大部唱京戏,小部唱梆子。”一说因演员年幼而技艺皆娴得名。 徐珂 《清稗类钞·戏剧·猫儿戏》:“教坊演剧,俗称为猫儿戏,又名髦儿戏。相传 扬州 有某女子名 猫儿 者,擅此艺,开门授女徒,大率韶年稚齿,婴伊可怜……谓之髦儿戏者,意谓伶之年龄皆幼,技艺皆嫻,且皆由选拔而得,无一滥竽者也。”
- 髦俊
máo jùn
亦作“ 髦雋 ”。亦作“ 髦儁 ”。才智杰出之士。《汉书·叙传下》:“ 世宗 曄曄,思弘祖业,畴咨熙载,髦俊并作。”《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自天子在东宫,及即位之后,每会羣贤,论天下髦雋之见在者,岂独人尽易为英,士鲜易取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方今朝士山积,髦俊成羣,犹鳞介之潜乎巨海,毛羽之集乎 邓林 。”《北齐书·文苑传序》:“ 有齐 自霸图云启,广延髦儁,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紘以掩之。” 宋 司马光 《祭观文丁尚书文》:“羽仪髦儁,黼黻训辞,登赞机衡,进参臺鼎。” 黄远庸 《新旧思想之冲突》:“庚子之后,一復戊戌所变,其时新学髦俊,云集内外,势焰极张。”
- 髦倪
máo ní
犹旄倪。 老幼。髦,通“ 旄 ”。
- 髦髧
máo dàn
童发。
- 髦髫
máo tiáo
犹老幼。髦,通“ 耄 ”。
- 髦儿戏子
máo ér xì zǐ
指髦儿戏的演员。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贵族的士大夫在自己家里养着一班髦儿戏子或者像姑戏子。” 夏衍 《鲁迅与电影》:“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情况就和现在两样,‘影戏’这种‘娱乐品’,完全是‘文化人’注意圈外的存在,电影演员自然也只有‘文明戏子’和‘髦儿戏子’相仿的身分。”
- 髦尾
máo wěi
1.马鬃和马尾。 2.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假发辫。
- 髦儿班
máo ér bān
旧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的剧团。欧阳予倩 《屏风后》:“你们不是从 山东 来的吗?知道 济南 有个反对髦儿班的会长没有?”
- 髦士
máo shì
英俊之士。
- 髦髿
máo shā
头发下垂散乱貌。
- 髦硕
máo shuò
才俊贤能之士。
- 髦期
máo qī
暮年,衰老之年。髦,通“ 耄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省荡平,上终先帝髦期未竟之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况万乘天子,临御多年,髦期而不闻勌勤,大渐而从容审训。”
- 髦秀
máo xiù
才俊之士。
- 髦昏
máo hūn
年老昏庸。 髦,通“ 耄 ”。 清 龚自珍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 圣祖 始优容不报, 掞 疏不止,自攖震怒,然犹扩天地之量,垂日月之鉴,愍其愚忠,怜其髦昏,廷议以远戍上。”
- 髦英
máo yīng
英俊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