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駝
fēng tuó
传说能日行千里的骆驼。《辽史·逆臣传上·耶律察割》:“ 太祖 谓近侍曰:‘此子目若风驼,面有反相。朕若独居,无令入门。’” 元 刘郁 《西使记》:“风驼急使乘,日可千里。”
- 風霾
fēng mái
指风吹尘飞、天色阴晦的现象。《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红尘四塞,白日昼昏,特可惊畏。”《宋史·折御卿传》:“一夕风霾,有骑走营中。”《明史·岑用宾传》:“京师去冬地震,今春风霾大作,白日无光。”
- 風馬雲車
fēng mǎ yún chē
指神灵的车马。 唐 柳宗元 《雷塘祷雨文》:“风马云车,肃焉徘徊。” 宋 欧阳修 《会圣宫颂》:“圣兮在天,风马云车;其来僊僊,圣会於此。” 清 龚自珍 《霓裳中序第一》词:“风马云车歷歷,见桂葆乍迎娇如雪。”参见“ 风车云马 ”。
- 風躅
fēng zhú
谓风范和德行。唐 白居易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人虽殁,风躅具存。勒名泉户,作范闺门。”
- 風舉
fēng jǔ
疾风兴起。用以形容迅疾。《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宋书·礼志三》:“金波掩照,华耀停明,运动时来,跃飞风举。”
- 風漣
fēng lián
风吹起的水的波纹。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任渊 注:“ 宋玉 《风赋》曰:有风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诗》曰:河水清且涟漪。注云:风行水上成文曰涟。” 清 厉鹗 《晓望》诗:“遥山著秋瘦,小沼得风涟。”
- 風飛雲會
fēng fēi yún huì
比喻君臣遇合。 元 揭傒斯 《与尚书右丞书》:“一旦风飞云会,加之百官之上,立於庙堂之内,以数尺之身,任天下之责,方寸之心,关天下之虑。”参见“ 风虎云龙 ”。
- 風搐
fēng chù
惊风。 小儿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手脚痉挛。《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只听那 官哥儿 呱的一声,倒咽了一口气,就不言语了,手脚俱风搐起来。”
- 風流跌宕
fēng liú diē dàng
气度超脱,潇洒放逸。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所谓无道学气者,非但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情,当以板腐为戒,即谈忠孝节义与説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於笑,如 王阳明 之讲道学,则得词中三昧矣。”《红楼梦》第十四回:“那 宝玉 素闻 北静王 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 清 徐嘉 《论诗绝句》之九:“风流跌宕数 陈髯 , 湖海楼 高揖 子瞻 。”
- 風流調法
fēng liú diào fǎ
谓调情的手法。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淫词儿早则休,简帖儿从今罢。犹古自参不透风流调法。今后悔罪也。”
- 風言霧語
fēng yán wù yǔ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孽海花》第二九回:“大先生得了此电,很为着急,在省城里迭派干员侦查,虽有些风言雾语,到底探不出个实在。”
- 風塵表物
fēng chén biǎo wù
指超越世俗的杰出人物。《晋书·王戎传》:“ 王衍 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亦作“ 风尘外物 ”、“ 风尘物表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戎 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晋 王戎 目 王衍 ,自然是风尘物表。”
- 風簷刻燭
fēng yán kè zhú
同“ 风簷寸晷 ”。清 钮琇 《觚賸·五经中式》:“ 康熙 丁卯 顺天 乡试…… 查 林 二公乃能於风簷刻烛时,立就二十三艺,洵未易才。”
- 風風傻傻
fēng fēng shǎ shǎ
颠狂的样子。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一折:“我是箇道童,道法又不精,在山中闲游幸,风风傻傻任纵横。”
- 風候
fēng hòu
1.风物气候,亦偏指气候。唐 王勃 《春思赋》:“ 蜀川 风候隔 秦川 ,今年节物异常年。”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 江州 风候稍凉,地少瘴癘。” 清 黄景仁 《舟夜寒甚排闷为此》诗:“春江异风候,今昔变炎凉。” 李广田 《雀蓑记·山水》:“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忆。” 2.时节;时令。 唐 刘禹锡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诗:“鹰至感风候,霜餘变林麓。”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而 嶠南 风候素乖伪,至是殊正。” 明 苏祐 《九日》诗:“落木惊风候,淹留感岁华。” 3.风向。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相风旌》:“五王宫中,各於庭中竪长竿,掛五色旌於竿头。旌之四垂,缀以小金铃,有声,即使侍从者视旌之所向,可以知四方之风候也。”
- 風移俗易
fēng yí sú yì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乐者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上》:“于是风移俗易,上下兹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旌表》:“斯三人者,朕实嘉之。使四海亿兆,皆能仪刑斯人,取法将来,风移俗易,教美化行, 唐 、 虞 、 三代 ,诚可追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