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雲際會
fēng yún jì huì
指君臣遇合。 唐 秦韬玉 《仙掌》诗:“为余势负天工背,索取风云际会身。” 元 耶律楚材 《次云卿见赠》诗:“风云际会千年少,天地恩私四海均。”《镜花缘》第五回:“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愷,风云际会。”
- 風雲會
fēng yún huì
1.风云聚合。形容事物繁多。《文选·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刘良 注:“蔼蔼盛貌,佳人繁多,若风云之会。” 2.指君臣际会。亦泛指际遇。 汉 王粲 《杂诗》之四:“遭遇风云会,託身鸞凤间。” 唐 杜甫 《洗兵马》诗:“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清 李渔 《怜香伴·谄笑》:“河润莫教迟,枯鱼待水。倘若是雨露微沾,得赴风云会,那时节烧尾难忘此日雷。”
- 風舉雲摇
fēng jǔ yún yáo
1.凭借风云飞腾而上。汉 班固 《西都赋》:“遂乃风举云摇,浮游溥览。” 唐 王勃 《九成宫颂》:“风举云摇,歷神都而一憇。”亦作“ 风举云飞 ”。《宋史·乐志七》:“神驾来思,风举云飞。” 2.比喻飞黄腾达。 唐 宋之问 《桂州三月三日》诗:“赐金分帛奉恩辉,风举云摇入紫微。”
- 風從虎,雲從龍
fēng cóng hǔ,yún cóng lóng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后因以“风从虎,云从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唐 李观 《项籍碑铭》:“其餘揭竿而呼,争先刺 秦 者,如林如藪,於时乱浩浩,兵憧憧,风从虎,云从龙,三灵昏而四海空。”
- 風飧水宿
fēng sūn shuǐ sù
同“ 风飡水宿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风飧水宿,夜住晓行。”
- 風雲變色
fēng yún biàn sè
比喻局势的变化巨大。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喑呜则山岳崩頽,叱咤则风云变色。” 姚华 《曲海一勺·述旨》:“及有非常之变,则纪律荡然,一时才俊,失所依据,斤斧自操,聪明所结,足使风云变色,河岳异彩。”
- 風雲突變
fēng yún tū biàn
比喻局势突然发生巨大变化。毛泽东 《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 談笑風生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生:产生。风:风趣。谈:谈话。
- 風語
fēng yǔ
1.谓风发出声音,如人说话。元 黄溍 《重登云黄山》诗:“林辉宝灯烧,风语金鐸撼。” 2.虚浮不实的话。 汉 焦赣 《易林·咸之颐》:“华言风语,自相詿误。” 清 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纷纷礼法言如雨,风语华言相詿误。”
- 風裏言風裏語
fēng lǐ yán fēng lǐ yǔ
非正式地用话语透露出来。《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他每日吃醉了,在外风里言风里语駡我。”《红楼梦》第三二回:“我近来看着 云姑娘 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我只风里言风里语的,一像家里取了个唱的,如今通不理媳妇儿,把媳妇儿一气一个死。”
- 風和日暖
fēng hé rì nuǎn
微风和畅,阳光温暖。宋 王楙 《野客丛书·陈胡二公评诗》:“而牡丹开时,正风和日暖,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邪!”《水浒传》第一回:“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驛馆。”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远处散点着几间小小的土屋。风和日暖,鸦雀无声。”亦作“ 风和日煗 ”、“ 风和日暄 ”。 宋 朱淑真 《谒金门》词:“好是风和日煗,输与鶯鶯燕燕。”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赏春》:“风和日暄,燕交飞触碎臙脂片。”
- 風吹雲散
fēng chuī yún sàn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康濯 《春种秋收》:“这事儿是风吹云散,往后谁也不许提啦!”
- 風向袋
fēng xiàng dài
指示风向的圆锥形布袋,由红白相间的条纹布制成,挂在高杆上,袋口永远指着风来的方向,便于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等了解风向。
- 風口浪尖
fēng kǒu làng jiān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一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 日 ,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 風行雷厲
fēng xíng léi lì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 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鉤党严者,风行雷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 东溪 望望忙行边。” 郑观应 《盛世危言·禁烟上》:“倘再届期不改,立发边远充军,以儆效尤而除积弊。风行雷厉,孰復甘蹈刑章哉?” 茅盾 《路》:“戒严令风行雷厉。不准集会,也不准罢课。”
- 風勵
fēng lì
用委婉的言辞鼓励、劝勉。 明 唐顺之 《答江五坡提学书》:“ 闽 固多文少实之域也。非兄孰能振之,而欲振之,岂在声色文字之间哉,固有道矣,若其次则莫切於风励学官。”《明史·萧近高传》:“御史 黄尊素 因言 近高 暨侍郎 余懋衡 、 曹于汴 、 饶伸 ,太僕少卿 刘弘謨 、 刘宗周 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