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鞮
tóng dī
1.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鞮瞀
dī mào
见“ 鞮鍪 ”。
- 译鞮
yì dī
翻译。
- 鞔鞮
mán dī
皮鞋。
- 狄鞮
dí dī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 2.古地名。
- 鞮译
dī yì
1.“狄鞮”和“译”,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 2.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 3.借指少数民族。 4.泛指边远地区。
- 铜鞮曲
tóng dī qǔ
即《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
- 络鞮
luò dī
皮制长筒靴。鞮,革履。
- 鞮芬
dī fēn
古代 西域 香名。
- 渤鞮海
bó dī hǎi
湖名。
- 鞮译象寄
dī yì xiàng jì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 象鞮
xiàng dī
见“ 象寄译鞮 ”。
- 白铜鞮
bái tóng dī
1.见“白铜蹄”。 2.见“白铜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