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録续
lù xù
陆续。
- 纪録
jì lù
1.纪,通“ 记 ”。记录,用文字记载。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纪録。”《魏书·序纪》:“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録焉。”《新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帝尝詔:‘起居纪録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汉 兴,大中大夫 陆贾 纪録时功,作《楚汉春秋》。” 2.纪,通“ 记 ”。记载事情的文字。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自虽二帝三王之盛,若不存纪録,则名氏年代,不闻於兹,功德事业,无可称道焉。” 宋 曾巩 《请访问高骊世次》:“或来使未能尽对,即諭以候归本国,讨寻纪録,因向后别使人附来。” 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选>题记》:“至于我这两本习作,能看做探路打前站的哨兵纪录,对家乡同好起点参考作用,就足够了。” 3.纪,通“ 记 ”。指做记录的人。 4.纪,通“ 记 ”。官吏有功绩或犯有罪过,记录在案,以为其后升迁、黜罚之依据。《旧唐书·突厥传上·默啜》:“功合纪録,以劝戎行。” 明 唐寅 《与文徵明书》:“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纪録。”《明律·名例律·职官有犯》:“其犯应该笞决、罚俸、收赎、纪録者,不在奏请之限。”又 清 制,官吏有功绩者,议叙之法,一曰纪录,二曰加级。纪录计以次,有纪录一次、二次、三次之别,级一当纪录四次。 5.纪,通“ 记 ”。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他竟然创造了打死五个敌人的最高纪录。” 秦牧 《长街灯语·中国的书龙》:“这些年来, 美国 和 日本 的最畅销的文学书,都已经达到了八百万册以上的纪录。”
- 録纪
lù jì
图箓预示之年代。 録,通“ 籙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尚书中候》:“ 帝尧 即政,荣光出 河 ,休气四塞,龙马衔甲,赤文緑色,甲似龟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録纪,兴亡之数。”
- 纂録
zuǎn lù
编撰记载。
- 系録
xì lù
记录一姓世系的谱牒。
- 録籍
lù jí
记载官俸等级的簿册。録,通“ 禄 ”。
- 籍録
jí lù
登记录用。
- 簿録
bù lù
1.登记财物的账目。 2.谓查抄财产,将其登记入册。 3.典籍的目录。
- 算録
suàn lù
择取。
- 録第
lù dì
1.按名次录用。 2.编次。
- 符録
fú lù
见“ 符籙 ”。
- 録符
lù fú
即竹使符。为 汉 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 笔録
bǐ lù
1.笔记一类的著作。 如: 宋 魏泰 撰有《东轩笔录》。 2.用笔记录。 茅盾 《童年·父亲的三年之病》:“父亲口说,母亲笔录。”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八章三:“第二种手续,是见闻所及,随时笔录。” 3.指记录下来的文字。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社会日报》就说……笔录也和我的本意不合。”
- 移録
yí lù
照原文抄写。
- 秘録
mì lù
珍奇的典册。
- 録科
lù kē
清 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明 陈子龙 《直纠大贪疏》:“童生之入学及诸生之补廪録科,皆有定价。”《儒林外史》第七回:“次年録科,又取了第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其歷考上中等者咨送院试,考取后名曰艺生,俟大比之年咨送京都大学堂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