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録
zǎi lù
1.记载;记录。 2.引申为史文。
- 越録
yuè lù
超越次第。 《国语·吴语》:“今大国越録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 韦昭 注:“録,第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王侯通爵,越録受之。” 胡三省 注:“凡赏功者,録其功而加之封爵;无功而超越授之以爵,是谓越録。”
- 赵録
zhào lù
指 宋 赵明诚 的《金石录》。
- 赏録
shǎng lù
赏赐财物和把功劳记录在案。
- 録贴
lù tiē
抄录张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徵信录》:“自官电到后,中外报馆即首先録贴。”
- 质録
zhì lù
收押。
- 谶録
chèn lù
谶书的目录。
- 谱録
pǔ lù
1.即谱牒。 2.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的一个类目。创始于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专收图谱之书,颇为庞杂,为后来的目录学家所沿用。
- 语録
yǔ lù
1.文体名。某人或多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作者犹广之以《拾遗》,加之以《语録》。”《旧唐书·经籍志上》有 孔思尚 《宋齐语録》十卷。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尝记 东坡 自言,少年时,与其父并弟同读 富郑公 《使北语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语录》:“佛书初入中国,曰经、曰律、曰论,无所谓语録也。 达磨 西来,自称‘教外别传直指心印’。数传以后,其徒日众,而语録兴焉。支离鄙俚之言,奉为鸿宝,併佛所説之经典,亦束之高阁矣。” 2.宋 儒讲学,门徒记录当时言辞,亦称语录。据《宋史·艺文志四》所载,有 程颐 、 刘安世 、 谢良佐 、 张九成 、 尹惇 、 朱熹 诸家语录。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 宋 倪思 有《重明节馆伴语録》。
- 衿録
jīn lù
旧时指入泮的簿籍。
- 药録
yào lù
录存方剂的典籍。亦泛指现存的药方。
- 节録
jié lù
从整篇文字里摘取重要的部分。
- 膺録
yīng lù
犹膺图。
- 翻録
fān lù
1.转相抄写。明 袁庆麟 《<朱子晚年定论>跋》:“众皆惮於翻録,乃谋而寿诸梓。” 2.从原录音带或录相带等转录。
- 缮録
shàn lù
誊写。
- 编録
biān lù
1.依次著录之文。 2.编集著录。 3.指编集著录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