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録
guǐ lù
1.亦作“ 鬼籙 ”。 迷信者所谓阴间死人的名簿。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録,追思昔游,犹在心目。”《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阴欲袭 许 ,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策 曰:‘……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费纸笔也。’即催斩之,县首於市。” 五代 刘兼 《蜀都道中》诗:“千载龟城终失守,一堆鬼録漫留名。” 2.指在鬼录,死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过十日,皆鬼籙矣。”
- 録问
lù wèn
谓省察甄别囚人。
- 集録
jí lù
汇辑抄录。
- 着録
zhe lù
1.记录;记载。 2.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 3.指列名于私人讲学的经师门下,即所谓著录弟子。此风盛行于汉代。 4.犹著作;撰写。
- 録音
lù yīn
1.用机械、光学或电磁等方法把声音记录下来。亦指用上述方法录制下来的音响材料。 陈原 《社会语言学》 2.1:“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所有声迹和图像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花城》1981年第5期:“我可以给您放段录音。”
- 钞録
chāo lù
抄写誊录。
- 野録
yě lù
谓私人所撰的史籍。
- 采録
cǎi lù
1.采纳录用;采纳。《后汉书·陈蕃传》:“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採録,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2.搜求摘录。 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论>序》:“徒守 朱子 中年未定之説,而不復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輒採録而裒集之,私以示夫同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修志》:“余因请之司寇,閲新志所未载者,为採録一编,名曰《梁溪补志存稿》,以俟后来云。” 3.采集记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 隋 世古书存者尚伙, 炫 所采録,必多可补前史之缺。”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之一:“僕近辩正《周礼》,始成书,欲脩邑先达事行为人物记,无相辅者,恐未易采録。”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隋志》又有《文章志》,不著撰名,《世説》 刘 注,亦多采録。”
- 酒録
jiǔ lù
酒纠。
- 道録
dào lù
负责道教事务的官员。
- 逸録
yì lù
失传的记载。
- 选録
xuǎn lù
1.选拔与录用。《宋书·蔡廓传论》:“及固辞銓衡,耻为志屈,岂不知选録同体,义无偏断乎。”亦指被选中录取。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玛赛复友人书》:“每年有考,劣者革出,优者方准进读,三年后总考选録者,咨送总署,或内留当差,或外放随员。” 2.选择收录。 郑观应 《与月岩四弟书》:“选録中外先哲修身、治家、处世名言汇成一册,留示子孙。” 李广田 《<朱自清选集>序》:“为了使这本选集能如期付印,选录时所根据的都是已经出过单行本的作品。”
- 追録
zhuī lù
1.追记,补写。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一》:“乃使户曹吏追録旧闻,以为《耆旧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 鲁国 以 公旦 次编, 商 人以前王追録。”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周伯器》:“作诗文三十餘篇,追録旧文四卷,细书楷正,少年莫能及。” 2.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汉书·陈汤传》:“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録其功。”《宋史·儒林传三·邵伯温》:“ 赵鼎 少从 伯温 游,及当相,乞行追録,始赠秘阁修撰。”《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 乾隆 四十三年,追録 满达海 功,命 星海 孙 福色鏗额 以辅国将军世袭。” 3.追溯以往,加以录用。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宣宗 多追録 宪宗 卿相子孙。”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随缘居士》:“ 建炎 中,追録党人,除直秘阁。”
- 述録
shù lù
叙述,著录。
- 过録
guò lù
1.检阅簿录。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 赵 自窥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无差错也。过録者数盈亿兆。朱衣人言,每六十年,天下人一过録,以考校善恶,增损其算也。” 2.把一个本子上的文字抄写在另一个本子上。《民主与法制》1984年第8期:“ 老孙 把 洪某 找来,说:‘你把厂里的零碎开支过录到帐上去。’”
- 辑録
jí lù
收集、摘录有关的资料或著作,编成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