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録
shǒu lù
亲手抄录。
- 恤録
xù lù
抚恤记功。
- 总録
zǒng lù
犹统领。《后汉书·冯勤传》:“帝益以为能,尚书众事,皆令总録之。”《南齐书·褚渊传》:“总録机衡,四门惟穆,谅以同规往古,式范来今。”《汉书·于定国传》“万方之事,大録于君” 唐 颜师古 注:“大録,总録也。”《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垂 命 会 摄东宫事、总録,礼遇一如太子。” 胡三省 注:“总録,谓总録朝政也。”
- 有闻必録
yǒu wén bì lù
把听到的都记下来。《宦海》第十一回:“不過照着有聞必録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 朱自清 《回来杂记》:“前一种现象别处似乎没有,后一种现象别处虽然有,却不像这儿的认真--几乎有闻必录。”
- 纪録影片
jì lù yǐng piān
纪录真人真事的影片。 系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的、完整的真实记录,不容许任何夸张与虚构。按照题材及表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时事报导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和传记纪录片等。
- 序録
xù lù
1.书目的编次和说明。 说明部分包括著作的源流、要旨等,略相当于图书提要。序,亦写作“叙”。 2.记叙;记录。
- 録序
lù xù
依次录用。
- 録音带
lù yīn dài
可以记录声音并重放的磁带。
- 小録
xiǎo lù
1.正史以外的一种短篇杂史。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 戴逵 《竹林名士》、 王粲 《汉末英雄》、 萧世诚 《怀旧志》, 卢子行 《知己传》,此之谓小録者也。” 2.宋 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宋史·选举志一》:“﹝ 端拱 元年﹞知贡举 宋白 等定贡院故事……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録。”
- 宰録
zǎi lù
宰相的名位。
- 审録
shěn lù
犹审讯。
- 实録
shí lù
1.符合实际的记载。 《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 南朝 宋 沉约 《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 《本事诗》,盖亦实録矣。”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3.中国 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 南 朝 梁 周兴嗣 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 武帝 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 唐 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后世沿之。 明 清 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 唐 韩愈 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 唐 李翱 有《皇祖实录》。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实録犹行述行状之名,不必定属之朝廷也。 李翱 尝自为其皇祖考州司马法曹参军 楚金 实録。求 韩文公 铭其墓。则实録上下可通用矣。”
- 宝録
bǎo lù
珍藏。
- 目録学
mù lù xué
整理研究各种图书,概括它的内容和学术源流,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的学问。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 汉 刘向 、 刘歆 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
- 学録
xué lù
1.国子监所属学官。 2.元代路、州、县学学官。协助教授、学正教育所属生员。参阅《元史·选举志一》。
- 存録
cún lù
1.存恤录用。《后汉书·李燮传》:“十餘年閒, 梁冀 既诛而灾眚屡见。明年,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当存録大臣冤死者子孙。”《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璋 復遣别驾 张松 诣 曹公 , 曹公 时已定 荆州 ,走 先主 ,不復存録 松 , 松 以此怨。”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圣慈怜愍,遂垂存録。” 2.收录、载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 亮 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録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 晋 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