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晻
bǐ ǎn
见“ 鄙闇 ”。
- 县鄙
xiàn bǐ
1.县与鄙。均古代行政区划之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吕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巡行县鄙。” 高诱 注:“县,畿内之县。县,二千五百家也。鄙,五百家也。” 2.泛指所属之县与鄙。《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 晋 大夫而专制其位,是 晋 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且吾自诛权姦耳,而函首以遗之,则是虏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 鄙倍
bǐ bèi
浅陋背理。 倍,通“ 背 ”。
- 鄙俚
bǐ lǐ
1.粗野;庸俗。 2.指粗俗的人。
- 戆鄙
gàng bǐ
愚昧粗俗。
- 鄙见
bǐ jiàn
谦辞,称自己的见解粗俗浅薄
- 鄙儒
bǐ rú
拘执、不达事理的儒生。
- 鄙县
bǐ xiàn
边鄙小县。
- 东鄙
dōng bǐ
1.东部边境。《春秋·襄公十二年》:“王二月, 莒 人伐我东鄙。”《左传·昭公五年》:“ 竖牛 取东鄙三十邑,以与 南遗 。” 2.指东部僻远地方。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 仲宣 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 南朝 齐 孔稚珪 《谢赐生荔支启》:“信西 岷 之嘉珍,谅东鄙之未识。”
- 卑鄙无耻
bēi bǐ wú chǐ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 鄙恡
bǐ lìn
见“ 鄙吝 ”。
- 四鄙
sì bǐ
1.四方边境地区。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五稼屡丰,四鄙不扰。” 宋 王安石 《开元行》:“由来犬羊著冠坐庙堂,安得四鄙无豺狼。” 明 刘基 《郁离子·螇螰》:“群臣辑睦,四鄙无事。” 2.指四境边民。《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淮南子·时则训》:“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挚,四鄙入保。” 高诱 注:“四界之民,皆入城郭保聚也。”
- 嚣鄙
xiāo bǐ
喧闹鄙俗。清 朱仕琇 《又答李磻玉书》:“至读书一节,近市嚣鄙,在先高其志,务洁其心,不以外之闻见动吾耳目,然后有以自置。”
- 鄙劣
bǐ liè
1.浅陋低劣。 2.犹卑劣。 3.自称的谦词。
- 鄙僿
bǐ sài
1.鄙野闭塞。 清 方文 《卜居枞川》诗:“城中嚣陵不可往,江上鄙僿聊以居。” 2.粗俗,缺少文采。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立言有本》:“今有文章如入万花之谷,学问如窥五都之市,可以媿奄陋而箴鄙僿矣。”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金史》:“竟日閲《金史》。其文辞鄙僿而支蔓。”
- 鄙概
bǐ gài
谦词。谓鄙浅的度量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