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岁
bì suì
1.古人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兴建土木要避开太岁的方位,否则就要遭受祸害。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一:“燕违戊己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自注:“不知其然也。燕衔泥常避戊己日;鹊巢口常避太岁,验之皆信。” 明 杨基 《感怀》诗:“鹊巢知避岁,终为鳩所居。” 2.旧时迷信,谓新年所属地支与某人生肖冲克,过年时某人应离家避居,否则会遭灾祸。 明 归有光 《与沉敬甫书》之八:“暂投 永怀寺 避岁,灯前后可入城也。”按,灯指灯节,即元宵节。
- 避暑山庄
bì shǔ shān zhuāng
即 热河 行宫。在 河北省 承德市 市区东北。始建于 康熙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为 清 代皇帝的避暑行宫。周围环绕长达八公里的石砌宫墙。背山面湖,集 江 南园林之大成,有亭台楼阁,湖中洲、岛罗列,向有七十二景之胜。为著名古园林之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莲以夏开,惟 避暑山庄 之莲,至秋乃开。”《清史稿·文宗纪》:“丁丑,上驻蹕 避暑山庄 。”
- 屈避
qū bì
屈身回避。
- 避就
bì jiù
1.避开与趋就。《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 宋 苏轼 《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 清 赵执信 《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 2.回避迁就。《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钊 《黄花岗之役·赵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气,跅弛不羈,被酒大言,无所避就。” 3.“避祸就福”之省称。 宋 陈亮 《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 避尘
bì chén
1.《晋书·王导传》:“时亮﹝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 2.避开尘俗。
- 避寿
bì shòu
谓某人在寿辰时节避而外出,以躲避亲友的庆贺。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盖世俗作寿,必於逢九逢十之年。先生( 袁枚 )两年出游,皆为避寿计。其中载一诗云:‘到处探奇逢地主,避人作寿走天涯。’是其证也。”
- 避正寝
bì zhèng qǐn
见“ 避正殿 ”。
- 避寝
bì qǐn
谓避正寝。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文公 ( 晋文公 )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朞年。” 唐 李商隐 《为汝南公以妖星见贺德音表》:“德已厚矣,仁已极矣,然犹避寝自责,撤膳貽忧。”参见“ 避正殿 ”。
- 避寒术
bì hán shù
药物组成:是门冬、茯苓等分。
- 避寒
bì hán
1.御寒;免受寒冷。 2.天气寒冷时移居温暖之地。
- 避寇
bì kòu
亦作“ 避宼 ”。 谓为免遭寇盗侵害而避居他处。
- 避宼
bì kòu
见“ 避寇 ”。
- 避害性
bì hài xìng
植物避害性:即植物的敏感时期与害虫的危害期不重合,其中不选择性即植物通过改变自身形成不适合害虫取食和生存的条件。微生物有趋利避害性的特点,例如在做的趋利避害性实验时,草履虫避开高浓度盐溶液,以免自身发生脱水而发生死亡,这就是趋利避害性,生物界很多生物都具有此性质。
- 避害
bì hài
躲避祸害。
- 避秦客
bì qín kè
指隐士或躲避战乱的人。
- 避宠
bì chǒng
躲避帝王宠幸;避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