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青
bì qīng
旧时 江 南 沪 杭 一带风俗,农历三月三日妇女避家外出踏青。
- 还避
hái bì
回避。
- 避雠
bì chóu
1.亦作“避仇2”。亦作“避仇”。 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
- 避险
bì xiǎn
一种防卫性的投资策略
- 避煞
bì shà
旧时迷信,谓人死之后若干日,魂随煞返归生时之宅,是日家人外出回避叫“避煞”。
- 避色
bì sè
1.谓避开女色。 2.谓君礼貌衰减,有厌己之状,即去之。语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宋王向《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 避马
bì mǎ
1.见“避驄马”。 2.谓下马回避。
- 避隐
bì yǐn
1.遮蔽;隐蔽。《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稍种竹树,有所避隐出没,以为风雨晦明之地。” 2.避世隐居。《后汉书·陈寔传》:“后令復召为吏,乃避隐 阳城山 中。” 三国 魏 曹植 《夏禹赞》:“避隐 商山 ,示不敢莅,诸侯向己,乃奉天秩。” 元 袁桷 《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尝避隐 封龙山 ,然卒不得年。” 3.回避躲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黄陂丞》:“县宰 建昌 李德叟 率主簿尉偕视之,二妇了不避隐。” 4.避忌隐瞒。 明 卢象升 《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费商榷者,本官无不直披心胸,未尝瞻顾避隐。”
- 避面
bì miàn
避不见面。
- 阿避
ā bì
曲从回避。 《史记·循吏列传》:“ 石奢 者, 楚昭王 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宋 曾巩 《读<贾谊传>》:“ 贾生 少年多才,见 文帝 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 宋 晁补之 《上苏公书》:“出辞吐气,无所阿避。”
- 防避
fáng bì
防备和避免。
- 避锋
bì fēng
避开锋芒。
- 避静
bì jìng
1.避闹取静。《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 2.天主教内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避开“俗务”,进行宗教静修,故称。活动方式一般为教徒听神父讲道和个人静思。 清 高龙倍勒 《汇南传教史》:“ 伏伯禄 神父命令各神父回到各人本会去做避静。”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八章:“她还没有达到少女的年华,就开始过避静的生活了。”
- 避酒
bì jiǔ
谓在宴会中因怕劝酒而避席。
- 顾避
gù bì
顾虑避忌。 《魏书·良吏传·窦瑗》:“ 瑗 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讎疾。”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 竦 ( 夏竦 )任西事,依违顾避,久之无功。”
- 避谷
bì gǔ
即辟谷。古称行导引之术,不食五谷,可以长生。《神农本草经》卷一“﹝丹沙﹞能作水澒,鍊丹,与消石服之” 清 孙星衍 校注:“按金石之药,古人云久服轻身延年者,谓当避穀,絶人道,或服数十年乃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