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遗
sōu yí
科举时代,主考在发榜前复阅落选的考卷,发现优异者临时补取,称“搜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自此以后……主考还要搜遗,又时时要斟酌改几个朱卷的字。”
- 遗捐
yí juān
遗弃,捐弃。
- 遗挂
yí guà
1.亦作“遗掛”。死者遗物,指可以悬挂的服饰之类。 2.见“遗挂”。
- 补过拾遗
bǔ guò shí yí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 拾遗补缺
shí yí bǔ quē
捡取遗漏,弥补缺失。
- 道无拾遗
dào wú shí yí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 路无拾遗
lù wú shí yí
指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 形容社会风尚好。
- 遗托
yí tuō
- 遗才
yí cái
1.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埋没人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举不遗才,进各异方。” 唐 贾岛 《送沉秀才下第东归》诗:“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谁遣文章太惊俗,何缘场屋不遗才。” 2.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晋书·忠义传·嵇绍》:“尚书左僕射 裴頠 亦深器之,每曰:‘使 延祖 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復遗才矣。’” 唐 梁鍠 《天长节》诗:“愿持金殿镜,处处照遗才。” 宋 苏轼 《荐布衣陈师道状》:“﹝ 陈师道 ﹞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过壮未仕,实为遗才。”《宋史·选举志一》:“是年及 端拱 初,礼部试已,帝虑有遗才,取不中格者再试之,於是由再试得官者数百人。” 3.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虽然免祸,却不放他科举,直至临场, 曹公 再三苦求,附一名於遗才之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明年,学使科试士,而公适薨, 桯 縗哀如子,未得与试。既离苫块, 四娘 赠以金,使趋入遗才籍。”
- 遗扇
yí shàn
赠扇。旧时端午一种风俗。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遗扇》:“《唐会要》曰: 贞观 十八年五月五日, 太宗 谓 长孙无忌 、 杨师道 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遗卿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推旧俗之语,则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 唐太宗 始也。”
- 所遗
suǒ yí
1.遗漏。 2.遗弃。 3.遗失物。
- 遗户
yí hù
指劫后残留的人家。
- 遗戒
yí jiè
见“ 遗诫 ”。
- 遗懿
yí yì
指死者遗下的美德。
- 遗慝
yí tè
谓留下邪恶。明 文徵明 《周康僖公传》:“在 山西 逾年,扶微兴怀,随事贯理,擿伏发蔽,不容遗慝。”
- 遗愤
yí fèn
犹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