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辟喻
pì yù
譬喻,比方。辟,通“ 譬 ”。
- 辟位
pì wèi
离开君王之位。 《史记·五帝本纪》:“ 尧 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明 宋濂 《跋高宗所书<神女赋>》:“此卷乃辟位后所书,时春秋已高而犹弗之废,诚可谓勤也已。”
- 交辟
jiāo pì
交相征聘。 唐 杨炯 《<王勃集>序》:“三府交辟,遇疾辞焉。”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李珏 ﹞丁母忧,庐居三年,不入室,免丧,诸侯交辟,皆不就。”
- 辟书
bì shū
征召的文书。
- 辟举
bì jǔ
1.开发;开垦。 2.征召荐举。
- 连辟公府不就
lián bì gōng fǔ bù jiù
连:屡次。辟:征召。这个意思现已不用。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军事)、司徒(政事)、司空(工程)为三公。就:上任。连辟公府即连辟于公府的意思,于表被
- 三征七辟
sān zhēng qī pì
谓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
- 辟邪
bì xié
1.辟邪(bì xié) 2.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似鹿而长尾,有两角。《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凶。” 颜师古 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唐 秦韬玉 《豪家》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 闻一多 《红烛·剑匣》:“我又将他制成层迭的花边:有盘龙、对凤、天马、辟邪底花边。” 3.古代宫中对仆役给使的称呼。《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宣王 顿首流涕”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明帝 ﹞顾呼宫中常所给使者曰:‘辟邪来!汝持我此詔授太尉也。’” 清 方以智 《通雅·称谓》:“ 魏明帝 使给使辟邪,召 司马懿 。辟邪,给使之号,犹 汉 之丞相苍头呼为宜禄也。” 4.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宝刀三,宝剑六。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5.避除邪祟。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韦庶人 妹以豹头枕辟邪,白泽枕辟魅。”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方伯取黄缎八尺,求书符辟邪。” 6.辟邪(pì xié) 7.偏邪不正。《左传·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 杜预 注:“言为过谬者,自应用刑罚。”《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秽、暴虐。” 8.闢邪(pì xié) 9.屏除邪念。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摄乱以定,闢邪以律。” 10.驱除邪恶。 明 吕坤 《呻吟语·谈道》:“闢邪不得其情,则邪愈肆;攻疾不对其症,则病愈剧。”
- 辟踊
pì yǒng
捶胸顿足。形容哀痛至极。辟,通“ 擗 ”。
- 腓辟
féi pì
古代削去膝盖骨的酷刑。
- 聂辟
niè pì
意指肌肤皱褶
- 翦辟
jiǎn pì
犹剪除。
- 辟易
bì yì
1.退避;避开。 2.指屏退;击退。 3.引申为消失。 4.狂疾。 5.拜服;倾倒。 6.谓解冻。
- 悍辟
hàn pì
凶邪。
- 复辟
fù bì
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
- 辟命
pì mìng
征召,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