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説辞
shuō cí
1.言辞。《孟子·公孙丑上》:“ 宰我 、 子贡 ,善为説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武昌起义后清方动态》:“儘先选用道 刘承恩 ,善於説词,胆识俱壮,即委令赴 鄂 宣諭。” 2.辩解或推托的理由。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卷二:“ 叔 等每往招 琴 ,鴇必善为説辞,不敢面 叔 。”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他是个党员,婆姨娃娃也安顿了,更没说辞。” 聂绀弩 《梦》:“有一种巧妙的说词, 印度 虽然应该独立,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这时候,同盟国正在跟轴心国打仗。”亦作“说词”。游说的话;劝说的话。《列子·杨朱》:“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説辞乱我之心。”《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侍案金童下説词,拦腰抱住。”《三国演义》第三回:“某更进説词, 吕布 必反 丁原 ,来投主公矣。” 沙汀 《困兽记》十:“不知道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或者丈夫的说辞发生了效验, 孟瑜 的态度的确开朗多了。”
- 誓辞
shì cí
见“ 誓词 ”。
- 甘言好辞
gān yán hǎo cí
甜美动听的逢迎之辞。
- 空言虚辞
kōng yán xū cí
不实在的话语
- 好言甘辞
hǎo yán gān cí
甜美动听的逢迎之辞。
- 辞言
cí yán
言辞。
- 辞解
cí jiě
辞官解职。 《魏书·元匡传》:“ 匡 严於弹纠,始奏 于忠 ,次弹 高聪 等免官, 灵太后 并不许。以违其纠恶之心,又虑 匡 辞解,欲奬安之,进号安南将军。”《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辞解者,辞职解官也。”
- 辞观
cí guān
谈吐仪表。 《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青州 人 隐蕃 归 吴 …… 权 即召入。 蕃 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其敏於言辞,美於仪观也。”
- 奋辞
fèn cí
1.大话,夸大不实之词。 2.慷慨陈词。
- 奉辞
fèng cí
1.谓奉君主之正辞。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 晋 卢谌 《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軾逕入关。”《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诸镇有不从者,请奉辞伐之。” 2.谓行告别之礼。《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丙子,帝亲行卒哭之祭于几筵殿。戊寅,帝送 钦宗 虞主于 和寧门 外,奉辞,遂祔神主于太庙第十一室。”
- 辞要
cí yào
犹结盟。
- 要辞
yào cí
指核实的供辞。
- 辞头
cí tóu
1.唐 宋 时代朝廷命官任职的谕旨。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八:“知制誥 王介甫 不识 康节 ,缴还辞头曰:‘使 邵某 常民,一试衔亦不可与;果贤者,不当止与试衔,宜召试,然后官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治平 初, 王景彝 自御史中丞除枢密副使, 钱公辅 为知制誥,缴辞头。”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文彦博 对曰:‘ 唐 给事中 袁高 不草 卢杞 制书,近年 富弼 亦曾封还辞头。’” 2.话头,词儿。《老残游记》第一回:“依愚见看来,这等人恐怕不是办事的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3.借口,说法。《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你想拔一个姐儿从良,总也得有个辞头。你也不承认,我也不承认,这话怎样説呢?”
- 失辞
shī cí
亦作“ 失词 ”。 言辞失当。《左传·宣公十二年》:“ 彘子 以为諂,使 赵括 从而更之,曰:‘行人失辞。’” 杜预 注:“言误对。”《史记·秦始皇本纪》:“ 将閭 曰:‘……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辞, 班输 不能磨斯言之既玷。” 廖仲恺 《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我国对于庚子之役,实多未明其重要意义。‘拳匪’二字实为失词。”
- 裁辞
cái cí
谓斟酌词句。
- 外辞
wài cí
1.泛指显豁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锺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2.对外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唐 孔颖达 疏:“是在内从内辞,在外从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