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昵辞
nì cí
亦作“ 昵词 ”。极亲昵的言词。
- 易水辞
yì shuǐ cí
见“ 易水歌 ”。
- 辞旨
cí zhǐ
亦作“ 辞指 ”。文辞或话语所表达出的含义、感情色彩和风格。
- 无辞
wú cí
1.不辞让;不推辞。 2.没有言辞;没有口实。
- 辞旧迎新
cí jiù yíng xīn
辞:告别。迎:迎接。辞旧迎新指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
- 断辞
duàn cí
1.亦作“断词”。《易》中决断吉凶之辞。 2.泛指决断吉凶的言辞。 3.今甲骨学家亦称殷墟卜辞中决定吉凶之辞为断辞。
- 敬辞
jìng cí
含尊敬口气的用语,如令兄,府上,请进等
- 敦辞
dūn cí
治词,措词。
- 散辞
sàn cí
1.指移置句外的词语。《穀梁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 宋 ,五。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 宋 ,四竟之内曰 宋 。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按,按结构关系的词序常式应说“陨五石于 宋 ”,因口语把“五”字移在句末,故云“散辞”。 2.非专指之词。《穀梁传·僖公十四年》:“诸侯城 缘陵 。其曰诸侯散辞也。聚而曰散,何也。诸侯城有散辞也。 桓 德衰矣。” 范宁 注:“直曰诸侯,无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无揔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辞。” 锺文烝 补注:“ 杞 虽未灭而国已危,城 缘陵 以迁之,宜列序其人以见美,言诸侯而不序,是散辞也……《文十七年》传曰‘略之’,散辞即是略,互相备也。” 3.犹浮词。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説,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耳。”
- 支辞
zhī cí
1.亦作“支词”。 强为之辞。 2.芜蔓虚饰之辞。
- 摛辞
chī cí
亦作“ 摛词 ”。铺陈文辞。
- 辞推
cí tuī
拒绝,推却。
- 控辞
kòng cí
请求辞免。
- 挠辞
náo cí
亦作“ 挠词 ”。 屈服的言词。《后汉书·袁绍传》:“ 配 意气壮烈,终无挠辞。”《旧唐书·李纲传》:“ 纲 誓之以死,终无挠辞。”《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 儁 收 段氏 及 弼 下大长秋、廷尉考验, 段氏 及 弼 志气确然,终无挠辞。”《明史·杨言传》:“ 言 备极五毒,折其一指,卒无挠词。”
- 挈辞
qiè cí
谓传达政府的辞命。语本《穀梁传·襄公十一年》:“行人者,挈国之辞也。” 范宁 注:“行人是传国之辞命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又 子服敬叔 进弔书于 滕君 ,固知行人挈辞,多被翰墨矣。”
- 辞指
cí zhǐ
见“ 辞旨 ”。